永年抬花桌:肩膀上的如意舞步
永年抬花桌:肩膀上的如意舞步
千年传承:永年抬花桌的历史渊源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有一项始于唐代贞观年间的民间艺术瑰宝——永年抬花桌。据记载,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最初由百姓为庆祝安居乐业的美好时光而创。历经千年沧桑,抬花桌不仅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反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肩膀上的艺术:抬花桌的表演形式
抬花桌的表演阵容庞大,每乘花桌队伍通常需要40至50人。表演开始时,最前面是欢快的秧歌队或舞龙队开道,随后是手持旗帜的仪仗队,最后才是重头戏——花桌。抬花桌者身着仿古服装,鼻扎八字胡,嘴叼旱烟袋,步伐矫健有力。
花桌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它通常由红木或紫檀木制成,形似八仙桌,重量可达百余公斤。桌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花桌两侧的栅栏精雕细刻,描龙画凤,自栅栏向上以细竹条、铁丝绑扎成6尺多高的椭圆形花架,让花桌看起来更加精美。花桌上面有“五谷丰登”等代表美好祝愿的吉祥语。花桌的腰部两侧各凿两个方洞,由长约一丈六尺的大木杆穿过,杆端系一中形横杆,横杆两端是两个十字形竖杆,以绳捆系,就成了抬杆。
抬花桌的舞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表演者的脚步时而轻盈如燕,时而沉稳有力,舞步包括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最令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表演者们把花桌小抬杆前端约2厘米处顶在自己后肩上,只听一人高喊一声“腾空,跳!”8人同时将肩向上耸,花桌便腾空跃起,然后再稳稳落回抬花桌者的肩上。这一“鲤鱼跳龙门”的招数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高潮时,千朵奇花上下翻飞,一举一动都张扬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抬花桌常常与永年吹歌相伴。永年吹歌是另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悠扬的旋律与抬花桌的舞步完美融合,唢呐朝天吹,锣鼓震天响,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热烈的氛围。
文化内涵:承载千年祝福
抬花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从除夕夜的祭桌开始,到正月十三的巡游,再到正月十五的祈福,每一步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永年当地,除夕夜,人们会把供奉在庙宇里的天地牌位请下来,安置在花桌上。正月十三开始,花桌队伍就会走街串巷,为邻里乡亲送去祝福。正月十五,来自6条街的花桌队伍都会聚集到观音阁,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与时俱进:古老艺术的现代传承
进入21世纪,永年抬花桌不仅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等大型舞台。2025年央视春晚的开场节目《如意舞步》中,就融入了抬花桌的元素,由苏有朋、陈伟霆、张艺兴等知名艺人演绎,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在永年当地,抬花桌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展现出新的活力。例如,在2025年春节期间,永年区推出了“千灯映古城”主题灯会,将传统花灯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同时,还推出了3D城墙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创新项目,让古老的抬花桌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永年抬花桌的成功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80岁的裴保林老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事抬花桌活动已有50余年,不仅自己精通各种舞步和仪式,还培养了众多弟子。在他的带领下,抬花桌不仅在永年当地广受欢迎,还走出了河北,走向了全国。
永年抬花桌,这门承载着千年祝福的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