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官府菜:民间气息 贵族风格
直隶官府菜:民间气息 贵族风格
清雍正二年起,在保定设立直隶总督,位列天下督抚之首。此后,到保定做总督的大员们,都把自己的喜好和家乡的特色菜品乃至名厨带到了保定。各地名厨用保定的地方食材和烹调方法来制作菜肴,渐渐形成了特有的直隶官府菜。
源自民间,又具有贵族风格,有本土特色,又兼容天下食风——如今的直隶官府菜不仅仅是一种菜系,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菜品、历史、器皿、装饰、雕刻、礼仪、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品尝直隶官府菜,与其说是在饱口福,不如说是让味蕾与历史进行碰撞,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沉淀。
李鸿章烩菜
2019年,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崇礼菜单”
很多北方人都对烩菜有着特殊情结。
过去,一到冬天,食材匮乏,人们就常常把熟肉、白菜、粉条、豆腐、土豆等放进锅里一齐炖煮,连汤带菜,解馋又解寒。
听起来有些粗犷平淡的烩菜,也有令人惊艳的“顶配豪华版”。这就是直隶官府菜的代表之一,李鸿章烩菜。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三任直隶总督,在保定生活多年。其间,便诞生了这道有名的菜品。据直隶官厨董茂山、王锡瑞传人——保定饮食业元老王志义说,1896年,李鸿章奉旨出使欧美各国,很不习惯西餐,便让华人餐馆把各种食材烩入一锅烹制成菜。西方人问及菜品名称,因为难以描述,便称之为“杂碎”。
回到保定后,李鸿章向膳食总管董茂山讲述此事,董便与师弟王锡瑞共同研究,根据传统烩菜做法,精选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珍贵食材,配上白菜、豆腐、宽粉、腐竹等辅料,还要加入保定名产槐茂甜面酱。此菜的食材处理颇为讲究: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等要切片;猪肚、鸡肉、干贝要加葱结、姜片和绍酒蒸透入味;鱼肉要制茸上味,粘上干贝丝蒸熟;各种原料还要用鸡汤烧烩入味,再装碗蒸制片刻,浇上原汤勾芡的汁水即成。
据说,李鸿章曾在直隶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品尝此菜,并翘指称赞。后来,人们便把这道菜命名为李鸿章烩菜。
锅包肘子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河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2001年,第二届河北烹饪大赛金牌菜品,被授予“河北名菜”称号/2019年,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崇礼菜单”
锅包肘子是直隶官府菜中的名菜之一,其创制与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有关。
清代,保定是各地举子进京的最后一站,家境富裕的学生常会自备食物,其中的肘子连汤带水,不仅携带不便,吃起来也颇为油腻。
于是,同治年间的高阳县名厨王老昆便想方设法改良烹制工艺——先把退净毛的猪肘放入水中,煮至半软;再将花椒、大料、葱、姜等香料放入原汤,温火慢炖,直至肉软;之后,用团粉给撕成条的肘子挂糊,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改刀入盘,撒上五香粉即成。
这道外焦里嫩、香酥适口的锅包肘子刚一问世,就大受欢迎。炸干了水分的肘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方便携带,成为过路举子进京必带的食物。
据说,传入北京后的锅包肘子深得慈禧钟爱,王老昆随即被召入宫中,在御膳房专门烹制此菜,还受命培养一名徒弟,以防技艺失传。直隶官厨也将其列入直隶官府菜,成为大小宴席的必上菜肴。后来,年事渐高的王老昆告老还乡,又在家乡高阳开了一家饭馆,专做锅包肘子,让这道宫廷菜流传于保定民间。
如今,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锅包肘子依然在保定风靡。香酥的肘子,配上地道的保定面酱、精葱丝,满口喷香,回味无穷。
鸡里蹦
2019年,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崇礼菜单”
鸡里蹦——听到这个有趣的菜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都是新鲜、好奇。
这道菜由保定厨师在清初创制,顾名思义,其主料之一自然是鸡肉,而在鸡里的那个“蹦”物,指的是产自白洋淀的大青虾——两鲜并举,大胆出新,堪称中国北方饮食史上的一大创举。可以说,鸡里蹦这个名字在说明菜品原料的同时,还凸显了食材的鲜活,颇有意趣。
说起此菜的得名,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清代,康熙皇帝对白洋淀情有独钟。1716年,年过花甲的康熙帝又一次来到白洋淀,把御舟停泊在郭里口行宫。到了晚膳时间,保定官厨便宰杀水乡家养的雏鸡,又取用白洋淀中新鲜的大青虾虾仁,再佐以槐茂甜面酱,即兴做成一道菜肴进献。
鸡肉鲜香、虾仁脆嫩,再加上面酱的醇厚,多种口感混搭在一起,康熙品尝之后赞不绝口,便询问菜名。情急之中,厨师联想到备菜时鲜虾活蹦乱跳的样子,就随口答道:此菜名为“鸡里蹦”。
听闻这个有趣的菜名,康熙心想,“鸡”谐音“吉”,不仅吉祥,还往上蹦,岂不是吉上加吉,遂龙颜大悦,不禁大赞:鸡、虾为水陆两鲜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之后,这道甜咸醇香、鲜美可口的鸡里蹦,便成为直隶官府菜中的一道代表性菜肴,流传至今。
更多美食
白洋淀全鱼宴
白洋淀是河北第一大内陆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雄安新区85%的水域都在这里。当地人与水为伴,捕鱼谋生,由此形成了独特食鱼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全鱼宴”。
白洋淀全鱼宴中的凉菜、热菜、主食均以鱼为主料。凉菜有拌鱼丝、芝麻鱼条、香辣鱼干、蛋皮鱼卷等;热菜有飞燕全鱼、炖大鱼、酥鱼片、鲶鱼豆腐、莲子桂鱼、嘎鱼两吃、熘鱼片、爆炒鱼、芙蓉鲫鱼等;主食有鱼肉面、鱼馅饺子、 小虾糊饼等。
白洋淀小虾糊饼
明代永乐年间白洋淀当地住民用河虾、玉米自创的一款民间美食。一捧活蹦乱跳的小青虾,放入玉米面调成的糊糊中,加入葱花、盐,再放入切碎的榨菜搅拌,在烧热的大柴锅里稍稍放入一点油,再把调好的面糊慢慢倒入,用炒菜铲均匀地刮贴在锅上,盖上锅盖后用慢火烘烤,片刻即好。将糊饼全盘托出时,外焦里嫩,色香俱备。
抓炒鲤鱼
抓炒鱼是保定的传统名菜。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对菜肴要求甚高,常使御厨们左右为难。一次,她又要吃鱼菜,御厨又急又怕,可又不能不做,就随手炒了一味鱼,浇上糖醋汁,上了餐桌。没想到,慈禧竟十分满意,叫来御厨询问菜名,御厨答曰:“抓炒鱼。”
清代御膳房号称“抓炒王”的名厨王玉山就是保定人。直隶总督李鸿章也非常中意御膳房的“抓炒鱼”,将其引入直隶总督署,以保定特有厨艺精制,命名为“官府抓炒鱼”,成为直隶官府宴席的重要菜品。
炒代蟹
相传,曾国藩爱吃螃蟹。同治七年,他到保定任直隶总督,各级官员在张家作坊为他接风。然而,正值寒冬时节,华北无蟹可食,饭店厨师便用鸡蛋和鱼肉为主料,研究出一道“吃蟹不见蟹”的菜肴——炒代蟹,让曾国藩食后称赞不已。
半蒸半煮
相传,乾隆皇帝游览白洋淀时遇险,得渔民李登龙救助,还去他家吃饭。李母做了一顿渔家饭——玉米面饼子熬杂鱼。乾隆胃口大开,忙问菜名。李登龙一时答不上来,忽地想起此菜的做法是一半蒸、一半煮,便随口说:此菜名为“半蒸半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