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登上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揭秘百年名菜的文化传承
锅包肉登上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揭秘百年名菜的文化传承
2024年12月28日,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菜谱学研究者和老菜谱藏鉴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菜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这次盛会上,哈尔滨老厨家珍藏的《官品膳谱》成为焦点,其中记载的一道经典名菜——锅包肉,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锅包肉,这道诞生于哈尔滨的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据《官品膳谱》记载,锅包肉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由哈尔滨道台府的膳长郑兴文创制。1907年,郑兴文在道台府任职期间,为了迎合外国宾客的口味,对传统鲁菜“焦烧肉片”进行了大胆改良。他将原本咸鲜的口味调整为酸甜,并创新性地加入水果元素,最终创造出这道广受欢迎的锅包肉。
锅包肉之名源自其独特的烹制工艺:肉片先经炸制,再包裹糖醋酱汁于锅中进行“回锅”调味,呈现出外酥里嫩的口感。这种创新的烹饪方法不仅提升了菜品的口感,更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美食载体。
锅包肉的诞生,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国际都市的繁华与包容。在清朝末年,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宾客。为了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郑兴文在传统烹饪基础上融入西式元素,创造出这道中西合璧的美食。锅包肉的酸甜口味和酥脆口感,不仅赢得了外国宾客的赞誉,更逐渐成为哈尔滨官府宴席上的必备佳肴。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包肉从官府宴席走向民间餐桌,成为东北菜的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各地根据当地口味进行改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锅包肉版本。但无论怎样变化,锅包肉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如今,锅包肉不仅是东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更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美食使者。它见证了哈尔滨的百年沧桑,承载着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对锅包肉历史价值的肯定,将进一步推动这道经典名菜的传承与发展,让其独特的魅力继续闪耀在中华美食文化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