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傩舞:神秘面具背后的文化传承
揭秘古傩舞:神秘面具背后的文化传承
在神秘的鼓点声中,舞者们头戴狰狞的面具,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戈盾,迈着沉重而有力的步伐,仿佛从远古走来。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舞蹈表演,而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记忆的傩舞。这种古老的仪式舞蹈,以其独特的面具和神秘的氛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从商周走来的古老仪式
傩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傩祭活动。最初,它是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重要仪式,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在《周礼·夏官》中就有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逐疫。”这表明早在周朝,傩舞就已经作为一种官方仪式存在。
秦汉时期,傩礼逐渐由宫廷仪式走向民间。唐宋时期,傩舞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融入了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娱乐性表演,成为春节活动中“送旧迎新”的象征。明清时期,傩舞进一步发展,结合地方文化,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地域特色。
神秘面具背后的象征
傩舞最具辨识度的特征莫过于那些造型各异的面具。这些面具不仅仅是装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湘西地区,傩面具被尊为神灵的象征。它们被分为三大类:正神面具(如傩公傩母,展现神圣与亲和)、凶神面具(如二郎神、龙王,具有威慑与镇邪功能)、世俗人物面具(反映民间生活的朴素与真实)。这些面具通过夸张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邪恶力量的震慑。
傩面具的制作工艺精湛,多采用拟人拟兽的夸张变形艺术。在仪式或表演中,通过“佩戴”与“摘除”傩面具的动作,实现从凡俗到神圣的身份转换。这一转变象征着个体跨越了凡俗与神圣之间的界限,在深层次上固化了神灵所蕴含的超凡能力与事功传承。
从神话到现实的传承
关于傩舞的起源,有一个与殷商高祖夒(kuí)相关的传说。据甲骨文记载,夒是殷商时期的乐正,负责主持傩礼。在傩礼中,他通过佩戴面具,以赤足独脚舞步引领礼乐歌舞。这种仪式不仅用于驱赶疫鬼,还包含了祈雨、祭祀等多种功能。
西固军傩舞则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关。相传霍去病两次远征匈奴时在“金城郡”(今兰州西固区)驻扎,为当地民众求雨、驱疫、祈福而编排“神舞”祭祀。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将这种舞蹈传承至今。
活态传承中的文化新生
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傩舞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2006年,西固军傩舞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遗名录。当地文化部门积极编排《金城军傩舞》《军傩鼓·黄河魂》等节目,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得以复活。
在西固区文化馆,军傩舞传承人张莲英正在指导表演者进行排练。她们伴随着锣鼓声齐声呐喊,模仿出战士冲锋陷阵的动作,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种融合了中国古代宗教、战争民俗、图腾崇拜、舞蹈历史文化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更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从商周时期的驱邪仪式,到现代舞台上的艺术表演,傩舞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那些神秘的面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傩舞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