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亿修复的天水古城,为何成了“生意场”?
8.88亿修复的天水古城,为何成了“生意场”?
2024年,一则关于天水古城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座斥资8.88亿元修复的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却陷入重重困境。游客反映,原本充满历史气息的古城,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秀场”,古建筑被改造成餐厅,特色小吃街充斥着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连锁店,甚至连一些文保院落也被租给商家经营。
8.88亿修复资金去哪儿了?
2018年,天水市启动古城综合保护项目,计划投资8.88亿元。这笔巨额资金主要用于古城基础设施改造、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然而,当古城于2021年开放后,许多市民和游客发现,修复后的古城似乎与预期相差甚远。
有市民反映,一些原本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现在却变成了私人会所或高端餐厅。例如,位于古城中心的一处明代建筑,如今被改造成一家日式餐厅,不仅改变了建筑原有的风貌,还限制了公众的参观权限。另一处清代民居则被改造成了火锅店,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部充斥着现代化的装修风格。
商业化运营的困境
过度商业化是天水古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古城内随处可见各种商铺,从奶茶店到火锅店,从特产店到民宿,应有尽有。然而,这些商业设施大多缺乏特色,与全国其他旅游景点的商业街并无二致。一位游客表示:“走了半天,发现卖的都是义乌小商品,连天水特色的麻辣烫都找不到几家正宗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降低服务质量。有游客反映,在古城内的一家餐厅用餐时,服务员态度冷漠,甚至对游客的合理诉求置之不理。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也损害了天水古城的整体形象。
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天水古城的困境并非个案。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古镇、古城约2800座,其中5A级景区仅33个。这意味着大量古城存在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专家建议,古城的商业化运营应该建立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例如,可以开发与“羲皇故里”相关的文化体验项目,如伏羲文化讲座、易经研讨会等;也可以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展示天水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确保商业活动不会损害古城的文化价值。
未来之路
天水古城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造城运动”和“网红经济”。真正的文旅发展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建设、优质的服务质量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古城真正成为传承文化、服务人民的公共空间。
面对当前的困境,天水古城的管理者已经开始反思和调整。他们计划逐步优化商业业态布局,减少同质化严重的商铺数量,同时加强对商家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此外,他们还计划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古城时不仅能欣赏建筑之美,还能深入了解天水的历史文化。
天水古城的未来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文化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相信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一定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