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保险并不都保险:警惕保险常见的十大陷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保险并不都保险:警惕保险常见的十大陷阱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A93FMON05538DP3.html

保险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在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销售陷阱。本文将为您揭示保险销售中常见的十大陷阱,帮助您在购买保险时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一、夸大保障的范围和程度

保险业务员在介绍产品时,往往会夸大保险条款中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让消费者误以为只要出现相关性的情况就能获得高额赔偿。例如,重疾险业务员可能会强调“只要患上合同中提及的疾病,就可以获得全额赔付”,但实际上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才能获得赔付。这种夸大宣传导致的理赔纠纷占比较高,约为15%-20%。

二、隐瞒重要条款

一些保险业务员会故意隐瞒保险合同中的重要限制条款或免责条款,导致消费者在后续理赔时遇到问题。例如,医疗险业务员可能不会主动提及保险的免赔额规定,导致消费者在实际理赔时发现需要自行承担部分费用。这类投诉约占总投诉量的10%-15%。

三、诱导带病投保

部分业务员为了促成交易,可能会诱导已知患有疾病或存在健康问题的消费者隐瞒病情投保,并承诺投保一定期限后可以理赔。然而,这种行为属于恶意诱导,一旦发生理赔,保险公司通常会以未如实告知健康状况为由拒赔。此类案例在健康险领域较为常见,占比可达5%-10%。

四、虚假承诺高收益

在推销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时,业务员往往会夸大产品的投资回报率,给消费者过高的收益预期。例如,承诺分红险年化收益率可达6%-8%,而实际收益率可能仅有2%-3%。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约有30%-40%的消费者发现实际收益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五、混淆保险概念

业务员可能会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概念混淆,让消费者误以为保险产品具有其他金融产品的功能。例如,将保险产品描述为“既有保险保障又能像银行存款一样随时支取”,但实际上提前支取可能会导致保障失效且产生手续费。因概念混淆导致的误解案例占比约为20%-30%。

六、虚假宣传

通过制作虚假宣传资料、夸大保险产品功能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例如,声称意外险可以保障所有意外情况,但实际上高风险运动如攀岩、潜水等属于免责范围。

七、人情推销

利用亲戚、朋友、同事等关系进行保险推销,消费者碍于情面购买后发现产品并不适合自己,退保时面临较大损失。

八、诋毁其他公司产品

为了突出自家产品优势,故意贬低其他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误导消费者。

九、存单变保单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业务员可能将存款业务误导为保险产品销售,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在办理定期存款,而实际上面临提前退保的本金损失风险。

十、诱导频繁退保换保

业务员以新产品更划算为由,诱导消费者退保已有的保险产品转而购买新产品,导致消费者损失原有权益或承担额外费用。

保险产品设计复杂,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谨慎。业务员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利用消费者的知识盲点设置陷阱,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充分了解产品条款,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