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打铁花:千年技艺的视觉盛宴
确山打铁花:千年技艺的视觉盛宴
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场名为《迎福》的表演震撼了全国观众。只见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铁花,如同火山喷发般壮观,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一条条舞龙在火海中穿梭,场面惊心动魄又喜庆吉祥。这便是来自河南省确山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千年传承:从道教祭祀到民间艺术
确山打铁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最早源于道教与工匠的祭祀活动。据传,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圣地,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太上老君。每年年初,工匠们会搭起花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夜晚时分,工匠们赤膊上阵,用柳木棒击打高温铁汁,形成绚丽的铁花,以此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同时也讨个“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的好彩头。
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逐渐从道教祭祀仪式演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确山县曾举办过两次大规模的“打铁花”晚会。1988年,经过改进的打铁花在薄山湖畔重现辉煌,被誉为“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烟火之最”。此后,确山打铁花多次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亮相,2004年和2005年连续获得郑州市森林公园中原文化庙会的金奖,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更被评为“中华第一铁花”。
惊心动魄:技艺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确山打铁花的表演过程充满了神秘与惊险。表演前,艺人们会在空旷场地搭建一个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顶铺满新鲜柳枝,并绑上各种烟花、鞭炮。花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整体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置熔炉,将生铁化成高温铁汁。
表演时,十余名打铁花艺人轮番上阵。他们手持两根手腕粗细的柳木棒,一根盛满铁汁(上棒),另一根则为空棒(下棒)。艺人们赤裸上身,仅在头上反扣一个葫芦瓢作为防护,迅速跑到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瞬间,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被击打到花棚上,遇到柳枝后迸散开来,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犹如火树银花般绚丽夺目。铁花点燃棚上的鞭炮和烟花,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场面如同火山喷发,气势磅礴。
更令人惊叹的是,附近的龙灯队会组织舞龙在铁花中穿梭,称为“龙穿花”。这不仅考验舞龙者的勇气与技巧,也是对团队协作的极大挑战。穿花最好的龙灯队往往会获得同行和观众的赞誉,甚至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
文化内涵:祈福禳灾的美好寓意
确山打铁花不仅是一项视觉盛宴,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信仰、民间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初的道教祭祀活动,到后来的民间娱乐项目,确山打铁花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还寄托了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期盼。在古代,人们相信观看打铁花可以趋鬼避邪,祛除身上的邪气。
传承发展: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确山打铁花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2025年春晚的亮相,更是让这项千年技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表示,这次登上春晚舞台,不仅展示了确山打铁花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如今,确山打铁花已不仅仅是一项民间艺术表演,更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时,确山打铁花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千年技艺,薪火相传。确山打铁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赢得了国人的认可,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朵“中原文化奇葩”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