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扩招20年: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学历贬值如何破局?
高等教育扩招20年: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学历贬值如何破局?
1999年,中国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扩招计划。这一决策在当时被视为推动国家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然而,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学历正在快速贬值。
历史性的扩张
从1997年到2020年,中国高校年均招生人数从100万猛增至960万,增长超过9倍。到2020年,已有15.5%的中国成年人持有本科学历。这种规模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历的含金量大幅下降。一项研究显示,大学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对于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来说,这种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就业市场的挑战
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2024年进一步增至1179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就业市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这所顶尖学府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落实率仅为85.2%,虽然这一数据在近5年中相对稳定,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声誉,这个数字仍然令人担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是那些找到工作的人,也可能面临着“高学历低就业”的困境。许多硕士毕业生不得不从事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而本科生则可能只能找到专科生就能做的工作。这种学历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正是学历贬值的直观体现。
问题的根源
学历贬值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更糟糕的是,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匹配。
此外,学生自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综合素质不足,也是导致学历贬值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不如理论知识丰富,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破局之道
面对学历贬值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对于高校来说,需要: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全程化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做好职业规划:尽早确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实习机会。
提升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软技能的培养。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学习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学历贬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应该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
正如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晓刚所说:“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大学扩招后,纯粹的学历所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实际上相当之低。真正能够令求职者脱颖而出的还是个人的无形技能和能力。”这或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学历泛滥的时代,唯有提升个人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