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教育改革新趋势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教育改革新趋势
日本的“学历贬值”之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1992年,日本校招市场开始熄火,大量学生无法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据统计,1992年有7万应届毕业生未能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而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7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短短几年间,日本的校园招聘市场名存实亡,大学生起薪涨幅从泡沫时期的每年5%暴跌至1994年的1%。1995年,日本大学生起薪更是出现了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标志着日本学历贬值时代的正式到来。
日本的应对之道:从制度改革到理念革新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96年,日本启动了第一轮就业改革,主要包括修订劳务派遣制度和全面废除校招制度。改革后,大学不再限制学生签署劳动合同的时间,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招聘。这一制度在推出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1996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回升至68%,是泡沫破裂后的首次回升。
然而,学历贬值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校招制度废除,学生们反而被迫提早寻找工作,有些甚至在大一就参加各大企业的实习计划,从大一到大四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为就业进行准备。当时日经新闻将其称为就业军备竞赛,全社会出现了疯狂的考证浪潮。
1999年,日本启动了第二轮就业改革,直接指向了劳务派遣制度。1999年政府彻底放开劳务派遣制度限制,所有工种都可以进行劳务派遣。2000年政府颁布《派遣机构管理法》,劳务中介机构合法化,废除此前介绍工作收费属于违法行为的相关规定。改革后,劳务派遣彻底成了脱缰的野马,不再受到监管。
日本经验的启示: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转型
当前,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是继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千万大关。北京更是出现了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的“本研倒挂”现象。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日本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制度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历贬值问题。废除校招制度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就业率,但却加剧了就业内卷,导致学生不得不提前准备求职,甚至出现“大一就开始实习”的现象。这说明,教育改革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其次,日本的改革历程揭示了教育与就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教育改革不能孤立进行,而应该与就业市场改革同步推进。
最后,日本的经验提醒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正如日本最终通过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制度来应对学历贬值一样,中国也应该重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提升自我。
结语: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转型
日本的学历贬值历程及其应对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镜像。它告诉我们,面对学历贬值的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政策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打破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教育和就业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