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规模破1.9万亿!五大举措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养老金入市规模破1.9万亿!五大举措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近日,人社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已达1.9万亿元,较此前有显著增长。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养老金入市步伐正在加快,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养老金入市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2023年度报告》,2023年末,养老基金资产总额达22,315.52亿元,其中地方养老基金资产总额22,229.30亿元,风险基金资产总额94.17亿元。2023年,地方养老基金投资收益额395.89亿元,投资收益率2.42%,自2016年12月受托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3,066.71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00%,超过年均保底收益率2.88%约2.12个百分点。
养老金体系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养老金入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养老金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据中信建投研报显示,2022年末我国养老金规模约14.6万亿元,占GDP比重仅12.1%,与美国的142.6%和日本的44.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占比超90%,但基本养老保险委托投资规模较低,2022年实际委托投资规模占比仅14%。
政策加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为破解养老金入市难题,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春节前夕,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 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
- 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提升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
- 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加快出台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
-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
- 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专家建议:差异化投资+长周期考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推动更多养老金入市,需要从投资机制和考核制度两方面入手。开源证券副总裁孙金钜建议,应实施差异化、多元化的投资运作,按照风险偏好划分不同投资组合,对于距离退休时间较长的群体,可适当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同时,要设置与养老金投资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机制,避免短期考核压力影响长期投资效果。
展望:万亿级增量资金可期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养老金入市潜力巨大。据开源证券推算,将银行理财、保险和基金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体系后,“账户+产品制”合计规模可达万亿元。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徐康表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若提升1个百分点股票配置,对应约186亿元增量资金,若从总口径计算,则可达782亿元。
养老金入市不仅有助于实现自身保值增值,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长期稳定资金,推动市场健康发展。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养老金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