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一段乖僻而反抗的人生
山本耀司:一段乖僻而反抗的人生
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这两位日本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总是紧密相连。在探讨其中一位时,另一位总会不经意地浮现。虽然他们来自同一国度,但其人生经历和设计理念却截然不同。本文将通过几本关于山本耀司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这位传奇设计师的人生轨迹和设计理念。
山本耀司:一段乖僻而反抗的人生
《Talking to Myself》
《Talking to Myself》是德国出版社Steidl于2002年发行的一套关于山本耀司的人物书籍,由两本书组成。其中,《Talking to Myself》包含了山本耀司的自述以及素描绘画,而另一部《1981/2002》则通过Peter Lindbergh与Nick Knight等四位摄影大师的图像及文字,记录了山本耀司1981年至2002年期间的创作。
《Talking to Myself》的内容,就像是一部关于设计师的私人笔记本,记述了他人生的各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他个人世界的延伸。在书中,除了山本耀司的自言自语外,他还与前大阪大学校长、艺术/时尚评论家鹫田清一,探讨了关于创作的种种话题。使用日本表意文字标记的页面、素描绘画作品和抽象的构图,代表着山本耀司通过时尚本身实现反时尚的愿景。
在自述中山本耀司有过这样一段话,以此表达他对女性和设计的感觉,「出于某种原因,从侧面或从斜后方看,我被女性的形态所触动。就像是等待追逐和克制某种事物的感觉,你可以称之为「想念」某种东西的感觉。而挥之不去的香味也是如此,一种对某样东西的眷恋之情」。
「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女人的崇拜,这类似于我对过往事物的迷恋,我只能把女人当作一个过客,一个消失的人。因此「背影」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认为衣服应该从背面,而不是正面做起。背面支撑着衣服,如果制作不当,则正面也将不能存在」。也许只有当你了解了山本耀司的生平经历,方才能够参悟到些许,他对于女性的态度由来,这不仅影响了他人生的职业选择,也继而延伸到时装设计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A Magazine Curated by Yohji Yamamoto》
《A Magazine Curated by Yohji Yamamoto》是由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分支机构 ModeNatie 出版的独立时装杂志《A Magazine curated by》的第二期,邀请山本耀司担任客座主编。这期杂志以文字为主体,揭露了这位当世传奇的内心世界。
2005 年,山本耀司于佛罗伦萨 Palazzo Pitti 的现代艺术画廊为 Pitti Immagine Uomo 67 举办了名为「Correspondences」的展览,期间共陈列了山本耀司职业生涯的 90 套服装。而为了庆祝此次展览,《A Magazine curated by》遂将第二期的内容交由了山本耀司主导,这也是此本杂志的由来。
在《A Magazine curated by Yohji Yamamoto》的开篇首段,有这样一句话:「当山本耀司将他的想法传达给工作对象时,他用的是文字,而不是绘画」,这多少为整部杂志的内容奠定了基调,它以详实而真切的文字,表达着关于友谊、关于合作、关于欣赏的主题。对读者来说,我们或许并不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文字之于山本耀司的意义,在他眼中,文字并不是那些用来填补沉默的无穷无尽的词语,而是那些寻找沉默的词语,那些,给人温暖的词语。然而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一段段文字所勾勒出的人物轮廓,却变得逐渐清晰,曾经给予山本耀司灵感,使他钦佩、感动的人物一一出现,仿佛是他借由一本书刊,向他们表达着谢意。
主体的文字之外,《A Magazine curated by Yohji Yamamoto》收录的摄影作品也同样丰富,Peter Lindbergh 与 Nick Knight,日本摄影师 Rinko Kawauchi、意大利摄影师 Paolo Roversi 等人,借由视觉的力量与文字交相辉映。
《做衣服》
《做衣服》是一本以制衣为线索,以时装为外壳,连接起的关于山本耀司人生细节的回忆录。书中,山本耀司详尽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其中也收录了对他的 100 个提问,披露了这位时装大师生活的种种。
《做衣服》并不像其名称所指,单一突出制衣的内容,由山本耀司自述展开的第一个章节,向书本前的你我,讲述了这位成长在单亲家庭的设计师,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经历。但细究之下,这样的时间线序列也并没有那么规整,身为讲述者的山本耀司有着自己的节奏,想起什么就讲什么,不会有太过冗长的描述,寥寥数语,娓娓道来。
出生于 1943 年 10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山本耀司,对父亲的记忆近乎于无,在不到一岁的时候,父亲山本文雄便应召入伍,开赴东南亚菲律宾战场。一封战死公报上毫无起伏的官方话术,带走了山本耀司关于父亲的全部印象。就像一位陌生人,似乎从未真实的存在过。而山本耀司也在书中坦言,如果父亲活着,也许他并不会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就这样,母亲富美成为了山本耀司之于亲情的唯一寄托。儿时片段的种种细节与经历,塑造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那些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的瞬间,仿佛稍许奠定了 Yohji Yamamoto 的面貌,甚至是一切作品的起点,这也是我们为何将人物的经历,称为尝试理解其设计的关键所在。
山本耀司的年少时光,相比起他日后在巴黎的岁月,显得不太为人所熟知,而这段与母亲一道生活的经历,会让你从时装之外走进他的人生。在书籍的内容里,山本耀司成名前的往事,反倒要比制衣的内容更为触动人心。像是高中升学考试那年,为了教母亲高兴,他放弃了东京艺术大学,选择了庆应义塾。「我不得不做一个好孩子,从而在某些方面隐藏和抹杀了自己的个性」,这一段山本耀司的自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无奈,更像是成长的男孩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对母亲的一点「宠溺」。
也是在大学临近毕业时,山本耀司以旅者的身份首次来到了欧洲,来到了巴黎。当他与同行的伙伴搭乘火车从德国到达巴黎时,「踏上站台的瞬间,一种说不出的舒畅传遍全身」,也就此开启了他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做衣服》第二章以采访的形式出现,一百个问题,一百个回答,关于生活、兴趣、时装与人生,看似涉猎极大,读来却也轻松流畅。在山本耀司的豁达与直言不讳中,多多少少透露出微妙的岁月痕迹,老爷子已不再年轻,而追随他的人却仍然在不停顿的更新换代。
《My Dear Bomb》
2011 年,由独立出版商 Ludion 出版、山本耀司亲自撰写的《My Dear Bomb》问世,这部作品也被称为山本耀司唯一亲笔的自传。内文以包括书信、散文、自传性故事、歌词、俳句、年表、评论文章等载体写就,较为全面的揭露了他人生以及时装创作的本质。
如果说《做衣服》是山本耀司自述形式的回忆录,那《My Dear Bomb》则是他碎碎念的集合,自说自话的抽离感与诗句、歌词的融入,拼贴着山本耀司对服装和生命的沉思回忆。而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刻也正值 Yohji Yamamoto 度过破产窘境后不久。
2009 年,Yohji Yamamoto 所属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民事再生法适用申请,品牌当时的负债总额已达到六十亿日元(约合 5,622 万美元),一系列盲目的零售投资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山本耀司也在那一时期萌生了隐退的想法。直到那年底,投资公司 Integral 的加入才最终使得 Yohji Yamamoto 成功重组。
在这一段过渡时刻,山本耀司与日本作家满田爱,共同完成了这部自传《My Dear Bomb》。于常理而言,一部自传性质的书籍往往会有些编年体的形式,规整、延续。而《My Dear Bomb》却在自传的外衣内,隐约藏有虚构类文学的影子,山本耀司确实是在阐述着自己的人生,也许同样有在按照时间的顺序,然而那些迷离的话语,同不时出现的歌词与诗句,将人们带离了本应存在的轨道,思绪也飘向了虚妄的远方。
无所依靠,如同少年一般,有些寂寥,有些古怪;年华老去,如同少年一般,有些哀怨,有些心动
内心的野心和冷漠与那双穿破的鞋子,不自然地清咳,老人和狗悠悠走过春天,来得太晚,来得太慢,春天再来时,你是否还在
在山本耀司的叙述中,有时你会分不清究竟何为真实和虚妄。他以观者的视角,重现了当年他不曾有过记忆的葬礼,而他那段乖僻、反抗的人生,也就此拉开帷幕。
20 世纪 40 年代,我诞生在日本东京的新宿区。 那年初夏,举行了一场葬礼,骑着三轮车的我,眺望着葬礼的人群。 那场葬礼似乎是一位战争遗孀,放弃了长久的等待为亡夫而举办。看着这场大人们举办的悲哀仪式,一股极度的愤怒和空虚感在少年心中破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