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实名认证,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绕过实名认证,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间也越来越长。为了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网络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并实施实名认证制度。然而,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让实名认证制度形同虚设,也让青少年模式成为摆设。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保护伞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诸多漏洞:
登录时未设置强制实名认证程序:部分平台允许用户自行输入四位数密码即可自由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这种简单的密码设置对于持有手机的未成年人来说形同虚设。
内容审核不严:在百度贴吧、微信读书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仍能浏览涉黄漫画、恐怖短视频等不良内容。有些漫画电子书的阅读量甚至高达10万次以上。
交易功能缺乏限制:在QQ、微信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会员钻、游戏充值、群收款、理财通等功能均可正常使用,且未对交易金额做出任何限制。
商品审核不严:在B站(哔哩哔哩APP)会员购一栏上架的手办商品中,部分形象不雅、形体暴露,商品讨论区充斥着大量不雅内容,且未对未成年人设置任何浏览或购买门槛。
实名认证:漏洞百出的第一道防线
实名认证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第一道防线,但这一制度在执行中却存在诸多漏洞:
第三方账号登录规避实名制:部分游戏平台允许用户通过第三方账号(如微信、QQ)登录,绕过实名认证环节。
信息审核不严:部分平台在初次注册时并未强制要求实名和年龄认证,导致用户真实身份与年龄信息不明。
监护人知情权缺失:大部分游戏在用户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后,并不会通过短信等方式进一步告知其监护人,使得家长难以对孩子玩游戏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问题根源:多方因素共同作用
青少年模式和实名认证制度之所以形同虚设,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流量利益驱动: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客观上会带来流量,推高网络平台的广告估值。部分平台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让未成年用户“钻空子”。
内容吸引力不足:目前,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普遍比较枯燥、单调,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当前不少平台青少年模式下内容重复度高、可看性弱,难以激发青少年兴趣。
制度配套不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内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级制度、对平台运营方“青少年模式”更具体的评估和追责制度等。
危害: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网络不良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引发心理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何蕊芳表示,近年来由于网络不良信息导致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逐年上升,一些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质量攸关青少年身心健康。
解决之道:多方合力共筑防线
要解决青少年模式和实名认证制度形同虚设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家长以及未成年人自身共同努力:
平台责任:平台不能将打造青少年模式视为应付差事的“公关之举”,应携手监管部门等各主体从内容、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优化。同时,平台应借助用户习惯与画像系统加以分析,对在线时间等使用特点与未成年人使用特点高度契合的用户重点关注,采取语音认证、人脸识别等方式核验其身份。
监管建议:监管部门一方面要严守监管红线,监督各责任主体尽职尽责,加快建立防沉迷系统和未成年人模式,对不能或不愿履行网络保护责任的机构、平台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另一方面要严查、严打那些用“破解防沉迷”“绕过未成年人模式”为卖点来吸引未成年人的机构、平台,堵住治理漏洞。
家庭教育:家长要监督、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在孩子下载、使用应用时主动调为未成年人模式,并监督孩子使用情况。同时,学校除对未成年人在校使用手机进行严格管理外,还应与社会各方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多一些选择,在现实中找到兴趣点与成就感。
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和实名认证制度,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