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流感病毒新机制,为预防治疗带来新希望
中国科学家揭示流感病毒新机制,为预防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流感病毒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新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流感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H2N2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揭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毕玉海研究员和高福院士团队合作,发现了H2N2大流行病毒结合人源受体的新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1957年"亚洲流感"的传播奥秘,还预警了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H2N2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研究团队鉴定到一种新型H2N2禽流感病毒,发现其具有同时结合人源和禽源受体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HA蛋白上的137和144位氨基酸是决定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关键位点。其中,N144S突变是导致病毒获得结合人源受体能力的关键因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在1968年之前出生的人群虽然对H2N2大流感病毒有一定抗体,但对新型H2N2及当前流行的H2Ny禽流感病毒缺乏有效免疫保护力。这意味着,当前在动物中流行的H2Ny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构成一定风险。
揭秘流感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受体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则在流感病毒入侵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是流感病毒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入侵细胞的关键受体。
研究显示,mGluR2能够直接启动流感病毒的内化过程,并通过钙离子激活的大电导钾离子通道调控细胞骨架的重组,帮助病毒完成入侵。实验表明,敲除mGluR2基因后,小鼠对H1N1、H5N6、H7N9等多种亚型流感病毒的抵抗力显著增强,存活率提高到60%-70%。
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了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和内化过程分别由不同受体介导,深化了对流感病毒入侵机制的理解,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研突破带来的启示
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流感病毒传播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的疫苗设计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例如,针对mGluR2受体的抑制剂可能成为预防流感感染的新方法,而对H2N2病毒变异机制的了解将有助于监测和预警潜在的流感大流行。
同时,这些研究也提醒我们,流感病毒仍在不断进化,需要持续监测其变异情况。正如高福院士所强调的,持续监测与基础研究是控制传染病的两个重要要素。病毒传播没有国界,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威胁。
中国科学家在流感病毒研究领域的这些重要发现,不仅展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人类最终战胜流感病毒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