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湖辉:责任推卸背后的心理学
多湖辉:责任推卸背后的心理学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指出,当人们面对失败或错误时,往往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责任推卸。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历史上的名人身上也屡见不鲜。
责任推卸的心理机制
多湖辉认为,责任推卸实际上是一种欺骗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悖或未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时,常会寻求符合内心需求的解释以掩盖错误,逃避应负的责任。这种"合理化"行为,实际上是寻找或编造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安抚自己的良心。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心理机制的深层原理。他提出"自我服务偏差"理论,指出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三种倾向:
内因与外因
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态度等内因,而将失败归因于机遇、任务难度等外因。例如,当考试成绩优异时,我们往往会说"这是我努力学习的结果";而当考试失利时,则会抱怨"题目太难"或"运气不好"。
稳定因素与非稳定因素
在分析成败原因时,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稳定的个人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比如,当我们完成一个项目时,会认为是自己具备相关技能;而当项目失败时,则会归咎于市场变化或客户需求不稳定。
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人们更愿意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而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政策变化或自然灾害。这种倾向使得我们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找到"客观原因"来为自己开脱。
责任推卸的影响
虽然责任推卸在短期内能减轻精神痛苦,避免心理崩溃,但长期来看,这种心理机制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个人的影响
频繁使用责任推卸机制会导致自我欺骗,使问题得不到解决。例如,一个经常将工作失误归咎于同事的人,可能永远无法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从而错失提升自我的机会。这种行为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形象。
对社会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责任推卸会导致更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在国际关系中,当各国都试图将责任推给其他国家时,就可能导致重大威胁无法及时应对,最终酿成更大的危机。历史上,这种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列强间就曾多次上演。
如何克服责任推卸
要克服责任推卸的心理倾向,我们需要:
增强自我认知:认识到自我服务偏差的存在,学会客观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建立成长型思维: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需要逃避的威胁。
改善归因方式:学会从内外因、稳定与非稳定因素、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归因。
正如美国总统杜鲁门所说:"推卸责任止于此"。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