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开篇'瘟疫'之谜:文学构思的巧妙伏笔与深层寓意
《水浒传》开篇'瘟疫'之谜:文学构思的巧妙伏笔与深层寓意
《水浒传》以北宋时期的宋江起义为蓝本,向我们展示了108位梁山好汉反抗压迫、壮大梁山的故事。后来,在宋江的领导下,他们接受了宋朝的招安,最终走向了覆灭。这个宏大壮丽、激荡人心的故事,虽然不是从一百零八位好汉开始叙述,而是以一场瘟疫为开端,开启了故事的序幕。
小说结构的形成受环境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是营造氛围。《水浒传》开篇对瘟疫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并为整本书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
瘟疫作为一种致命的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对瘟疫感到恐惧。
《水浒传》中对瘟疫的描写提到:“嘉佑三年春天,瘟疫四处蔓延,从江南地区一直传播到两京,每一个州府都不例外,深受病毒感染。各州各府的紧急情况报告像雪片一样纷纷送达京城。”
这次疫情的传播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显而易见……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处于惶恐之中,对自己的未来是否会被疾病感染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一种紧张的情绪。这种紧张感会使读者产生一种“悬疑”心理,使其迫切地想要揭开这个谜底。
瘟疫的神秘感与小说的叙述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环境描写之外,原文还明确说明了叙述这场瘟疫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故事的起因,起到了“楔子”的作用。
这样便为揭示接下来“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掀起宋朝的动荡,动摇了赵家的根基”的结果做好了铺垫。
这样一来,故事从宏观背景转向了正文,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现实照进历史,折射时代背景
除了这一点之外,这场瘟疫还反映了宋仁宗时期的思想文化和迷信现象,即谶纬迷信以及“病态”的求神心理。即使是作为天子的宋仁宗,在面对瘟疫时也束手无策。
——宋仁宗立刻下令翰林院起草诏令,一方面大赦天下囚犯,另一方面免除所有民间的税赋。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在京的宫观寺院举办好事,祈求消灾祈福,希望借此善行来消除瘟疫。
然而,这些措施仍未能阻止瘟疫的蔓延。迫于无奈,宋仁宗只得请来张天师,请他做法事以驱除瘟疫。
施耐庵通过封建社会在面对无法消除的瘟疫时的无奈,以及试图借助神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巧妙地展现了人们对瘟疫的无助和渴望庇护的心态。
这种“病态”的心理,也从侧面说明了后续梁山好汉们未能从自身寻找原因,未能认识到宋朝在封建社会制度华丽外表下腐朽衰败的内在原因。
此外,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末代朝廷常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高俅、洪太尉等人不仅不为国家分忧,也不体恤百姓,反而贪污横行,导致整个大宋民不聊生……
这种现象也污染了大宋的社会风气,使得一些社会底层人物也变得“病态”起来。比如,阎婆惜、镇关西等人,他们追逐名利,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市侩气息。
这些“病态”的人或事,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梁山起义。
作者这样安排的深层含义
令人关注的是,书中瘟疫爆发的时间被设定在嘉祐三年春天。
然而,在历史上,尽管宋朝确实发生了瘟疫,但并无证据表明公元嘉祐三年春天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事实上,宋仁宗在位期间被赞誉为“仁宗盛治”。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这样描写呢?
一方面,虚构这场瘟疫旨在将瘟疫抽象化为一个象征,以此创造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环境,从而凸显宋朝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叙事的意义。
这场瘟疫也预示着后续情节的发展——战争即将爆发。
在描写张天师进行七天七夜的仪式后,文本写道:“瘟疫消散,军民生活安定。”然而,就在读者以为疫情即将缓解时,文本突然转折,表示:“一百零八个妖魔分别向四面八方离去。”
这里的“一百零八个妖魔”指的是后来聚集在梁山的108位好汉。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妖魔”在聚齐梁山后,便展开了起义和征战,造成了后来的局面。
在瘟疫的描写中,我们也见到了故事的关键人物。
瘟疫的最初描写紧扣拥护皇权的主题:宋仁宗急于消除瘟疫,以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维护其皇权;大臣们出于“君臣之礼”,纷纷献策,间接支持皇权。
可见,在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观念极为根深蒂固。
洪太尉祈请张天师的情节描绘,突显了他追逐名利、借势欺人的特征。
洪太尉前往请张天师时,一路上受到大小官员的热情迎接,他们走出城郭,迎接他的到来。然而,张天师和其他道众却没有前来迎接,而是要求他先沐浴斋戒,才能见张天师。
这使得张天师心中升起一丝不满,他心想:张天师虽然没有重要职位在身,但他怎么敢如此对待身为朝廷钦差的他?
除了开头之外,文章的其他部分也频繁出现瘟疫的“痕迹”。
例如,在第一百六十回中提到:“当时杭州城内瘟疫盛行,已有六名将佐患病:乃张横、穆弘、孔明、朱贵、杨林、白胜……”这六人最终也死于这场瘟疫。
这样的处理方式,加剧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梁山好汉们不畏惧贪官污吏,重情重义,却最终死于一场小小的瘟疫。
这种对比的效果,宛如金圣叹所加的“梦”字结尾般虚幻,让人感受到身处封建社会时无法抗争的无奈。这也显示了施耐庵高超的写作技巧。
结语
总体而言,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瘟疫作为开篇,从技法上看,这是为了营造紧张氛围、吸引读者注意、为全文设定基调、暗示故事发展走向以及突出核心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主题角度来看,施耐庵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宣张天师进京做法驱邪,实写钦差洪太尉上龙虎山叩请张天师。
《水浒传》通过揭示封建社会对皇权的拥护、谶纬迷信以及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达到了讽刺皇帝的目的。这一目标贯穿《水浒传》的全过程,使《水浒传》成为一部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战斗檄文。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这种设计极其巧妙。瘟疫这个看似平凡的“影”,却描绘出了文章最真实深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