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4年7月,一场别开生面的“龟兹石窟数字展演”在北京首钢园三高炉上演。新疆龟兹石窟壁画通过数字技术投射于炉膛之上,乐舞跃动生辉,为中外宾客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这场展演不仅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更是中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在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上,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分享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案例。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敦煌莫高窟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中希两国合作打造的数字遗产联合实验室,让中国秦将军俑与希腊青年士兵俑在虚拟空间中展开跨时空对话。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数字圆明园”项目为例,通过数字采集和数据存档,团队完成了1:1的数字模拟搭建,不仅重现了圆明园的历史风貌,还能够展示其时空变化。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林珲团队则对江西的古城古村、书院碑刻等进行数字化复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不仅能看到真实的建筑物,还能走进复原后的虚拟历史场景,甚至与数字人互动。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AI技术可以深度挖掘文化大数据,识别受众喜好,推送个性化文化内容。在文博领域,AI图像识别技术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时代特征,做好细节呈现,揭示背后的故事。5G网络的普及使得4K高清直播非遗技艺和文化演出成为常态,消除了时空隔阂,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无界限和高效传播。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正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能够创作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影视和出版作品。在动画制作方面,AI对传统绘画风格和民间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重构,让《山海经》《封神榜》等经典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在出版领域,AI技术在文本辨识、校对和排版优化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提升了出版效率和质量。
AI技术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创新可能。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古籍善本、碑帖字画等实物文化遗产通过图像识别和语音转换技术转化为高清晰的数字影像库。戏曲表演经过多机位录音和特效渲染,以数字影片的形式发行,拓宽了受众群体。智能机器人作为“历史百事通”,能够对文物渊源和历史背景对答如流,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传统文化也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文学经典的《诗经》《楚辞》到绘画艺术的水墨写意,这些传统文化瑰宝通过AI技术得以重新诠释和创新表达。在文物修复领域,AI图像识别技术能够精确识别病害类型,预测修复效果。智慧博物馆建设中,AI技术融合大数据分析和虚拟展示,构建多模态交互的游览空间。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实现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形成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通过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创新产品内容形态,培育新业态和新消费,数字文化产业正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