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涧村:古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万涧村:古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在安徽省潜山市的天柱山脚下,有一个名叫万涧村的古村落,它静静地诉说着400年的沧桑历史。近年来,在一群乡村规划师的陪伴下,这个曾经凋敝的“空心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古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典范。
2017年,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师刘琳来到万涧村,开始了她的驻村规划工作。与传统的规划方式不同,刘琳和她的团队采取了“陪伴式”规划模式,他们不是简单地做几次调研、画几张图就离开,而是长期驻扎在村里,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
“陪伴式”规划的第一步是空间改造。刘琳团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年久失修的老屋。芮家老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宅,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虽然从理性规划的角度来看,修缮这座老屋并不划算,但刘琳坚持认为:“芮家老屋是村民情感的纽带,对于年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它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养老空间。”
经过修缮的芮家老屋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温馨的活动场所,还成为了收藏乡村记忆的“博物馆”。老屋旁的作坊和绣楼也被改造成民宿,为村庄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空间改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刘琳团队意识到,乡村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空间改造层面,更需要关注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为此,他们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地缘、血缘和宗族为纽带,动员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和现金等方式入股。
合作社的成立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们将弃耕农田复垦种植金丝皇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营青年旅舍。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庄的面貌,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外务工的村民芮品高得知家乡的变化后,毅然决定返乡,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然而,合作社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当收入增长陷入停滞时,规划师们开始反思:对于村民来说,产业发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他们发现,村民们最渴望的并非仅仅是经济回报,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幸福感。
为了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合作社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活动和公共事务。他们组织了“村晚”、传统花灯节等文化活动,还开设了公益书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
如今的万涧村,已经从一个凋敝的“空心村”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村民们不仅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找回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万涧村的实践证明,古村落的保护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万涧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古村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规划师、村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刘琳所说:“理解人与一个地方的连接,注重一个地方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网络,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让支持网络可以持续有活力,这是‘陪伴式’规划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