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泉州古城里的名人故居:从朱熹讲学到孝子辞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泉州古城里的名人故居:从朱熹讲学到孝子辞官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1321503_121124765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泉州儿女,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杰。他们的故居散落在泉州古城的各个角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名人故居,感受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山丛竹

“小山丛竹”地处泉州城北,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有祀詹祠堂;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朱熹多次莅院讲学,建亭植竹题匾;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特别是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该园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18年10月,泉州市本着“保护、还原”的出发点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初衷,开始复建小山丛竹公园。复建的小山丛竹公园于2020年11月移交给泉州文旅集团管理,经过近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后已于2021年5月3日对外开放。

小山丛竹的修复和改建以原先的历史文脉作为基础,并着力打造成为“精品文化公园”,整体围绕欧阳詹、弘一法师和朱熹的行迹分别开设不二祠、晚晴室、诚正堂,希望传递先贤引领的泉州尚学之风的同时,同时鼓励更多的古城居民在阅读中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传播古城历史文化。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模范巷

董杨大宗祠

闻名遐迩的董杨大宗祠,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一个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整体建筑承袭明清风格,每一处均精雕细琢。祠内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董杨族人商定,以捐资和进主的形式,联合福州、漳州、泉州、台湾地区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宗祠破土动工,5年后告竣。1999年,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重建宗祠。5年后,董杨大宗祠落成。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巷2号

杨滨海进士第

杨滨海的进士第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是闽南典型的手巾寮建筑,共有五寮,每一寮都有三落进深,并且彼此相通。据其后裔介绍,门前原来有一块“进士第”牌匾。

杨滨海登进士第后,辞官尽孝、辞官从教,成为佳话。道光《晋江县志》载:“嘉庆十三年戊辰吴信中榜,杨滨海即用县请改教,历漳州、台湾教授。”许邦光在墓志铭中写道:杨滨海“释褐后,授四川令,以母老乞归”。按照清代惯例,登进士第后可授知县,而杨滨海却因母亲年老,呈请归家照顾母亲,同时呈请改任教职。在朝延没有新的任命前,杨滨海回到了故乡泉州,一方面照顾年老的母亲,一方面“家居受徒”,教书育人。由于杨滨海“经史百家及诗赋靡不甄综”,学问渊博,因此“从学者众”。当时的杨滨海进士第书声琅琅,为海滨邹鲁的泉州增光添彩。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85号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