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揭秘景德镇古窑传奇
“长江口二号”揭秘景德镇古窑传奇
2022年11月,一艘沉睡在长江口水域的清代木质帆船——“长江口二号”被成功打捞出水。这艘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不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更因其载有大量景德镇瓷器而备受关注。这些瓷器虽历经百年海水浸泡,却依然富有光泽,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
“长江口二号”上的瓷器与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发现的寿字纹青花碗等文物高度相似,这证实了这批古瓷源自景德镇众多民窑窑址。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景德镇古窑址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明清时期御窑和民窑紧密的关系及其产品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畅销情况。
御窑与民窑:景德镇瓷业的双璧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离不开御窑与民窑的相互辉映。御窑厂作为明清两代官方设立的瓷器生产和管理机构,其设立极大地影响了景德镇镇区的功能形态与城镇面貌。众多民窑、作坊、店铺、祭祀建筑以御窑厂为核心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城镇形态。
落马桥片区位于景德镇镇区南部,是镇区已发掘年代最早的瓷业生产场所,其瓷业堆积层厚度超过10米,展现了景德镇镇区自东向西不断拓展的发展脉络。观音阁片区则位于镇区北部,是重要的民窑组团之一,主要烧造年代为明景泰至崇祯时期,产品以青花瓷为主,部分窑业堆积近10米,体现了其作为外销瓷窑场的重要地位。
古陶瓷基因库:链接古今的创新之举
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些珍贵的瓷器信息,景德镇建立了古陶瓷基因库。该基因库目前已收录2400余套、近万件瓷片标本,时间跨度从晚唐至民国时期,其中包括“长江口二号”出土的瓷片等外部标本。
通过仪器可以在一块碎瓷片上提取上百条信息,包括这块瓷片的考古信息、造型、纹样、胎釉、款识等信息,而这些共同组成了古瓷片的“基因密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古陶瓷基因库目前正利用人工智能大量标准化提取相关纹样数据,这些纹样也能变为文创产品。
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内,记者也尝试“设计”了一款丝巾。在手机屏幕上轻触,选择需要设计的产品,随后可以在海量瓷片纹样中选取自己心仪的图案,该图案会排列组合出现在产品上,一款独一无二的产品就此设计出来了。
“一件完整的藏品很难做大量的检测,所以我们希望挖出来的瓷片可以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有关藏品链接起来。”翁彦俊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作为秘书处,联合海内外近百家机构在去年成立了国际瓷器研究联盟,古陶瓷基因库的各类标本,也有助于全世界共同了解古陶瓷的生命力。
“长江口二号”沉船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清代景德镇瓷器的辉煌,更为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制瓷工艺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这些瓷器,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历史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