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国时期,真的没有搞经济建设吗?说说饱含血与汗的旧中国经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国时期,真的没有搞经济建设吗?说说饱含血与汗的旧中国经济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5462608417157679

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怎样的经济建设历程?本文将从城市化发展、农村建设、工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为您展现那段饱含血与汗的旧中国经济图景。

建国初期,瞅着满是创伤的城市和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少人觉得民国那时候根本就没搞经济建设,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在旧时代向新中国过渡的那段时期,也就是民国,给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而且在 1912 至 1919 年,还造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
那民国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啥具体的呈现呀?各个地区的经济又是咋发展的呢?

城市化发展——以青岛为例

民国那时候,青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靠着德国殖民时期搞的建设。
德国侵占了胶州湾,把青岛弄成了贸易殖民地,还在这儿建港口搞国际贸易。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又重新建设青岛港口,这时候青岛港的海上贸易往来大幅增加。

1934 年的时候,青岛已经成为中国贸易大港里仅次于天津和北京的第三名。
经济基础能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的时候,好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进入到政府工作。
他们弄出了《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初稿)》,拿青岛当试点,促进各个城市经济建设的进步。
不光是基础的海外贸易,国民政府也在大力促进青岛市的工业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凭借日本在青岛留下的工业基础设施,全力发展民族基础工业。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的时候,贫困的胶州湾西海岸慢慢赶了上来,快要赶上发展更早的东海岸了。
青岛市也依托胶州湾,慢慢地开启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为了让海西建设更繁荣,胶州湾的环海道路,北边从城阳开始,南边到薛家岛,途经塔阜头、红石崖等地的铁路、水上交通这些路线,目前正在做规划测量和修建工作。
这也给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的城市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的建设

民国那时候,政府不重视农村经济,结果农村经济垮了,农民贫困的问题也没法解决。
再加上帝国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方面施加影响,大量商品倾销进来,让农村原本的消费市场遭到了毁灭性的冲击。
那时候,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差,不光生活物资稀缺,收入赶不上支出,而且因为营养不良,死亡率还特别高。
有记载称,在丰收年的时候,农民把生产性、生活性还有金融性这些支出都剔除掉之后,基本上就没剩下啥财产了。

荒年的时候,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了少消耗粮食,少花钱,父母会把孩子给杀了。
在川北,居然有了杀人卖肉的风气。死掉的人,肉一斤五百文,活着的人的肉能卖一吊二百文,或者几吊钱,情况不一样。
在华北的农村地区,有大量人口往外涌,像闯关东、走西口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
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江浙地区,好多农民也得靠借钱过活。
在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崩溃这件事已经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了。
为了让农村经济重新兴旺起来,经济学家跟政府搞了一连串的活动,去探寻农村复兴的办法。
政治方面,把苛捐杂税给取消掉,给农民减轻了负担,保证农民的附税不会超过正税,让农民能有剩余。
在经济方面,彻底整顿耕地,着手构建农业生产制,同时提升农产品价格和设置保护关税,使农产品更有价值。
比如说在西北地区,推行移民的政策,把难民跟流民迁到黄龙山区,大力开垦荒地。

为了能把农产品从农村往外运,政府把铁路、航路还有公路都进行了整理维修,还扩充了交通线路,让运输费用降低了。
从政治、经济、农业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一起使劲,依据当时农村的经济实际情况,把农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1949 年的时候,农村人口流动趋于稳定,有一部分农民大致保住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工业的发展

北洋政府统治的时候,政府出台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规定,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资料表明,军阀、政客还有商人在京津冀一带大量对工矿企业进行投资。
在京津冀地区,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玻璃业、电力业、水泥业、陶瓷业、食品业等都迅速发展起来。
好多企业都有军政官吏往里投钱,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还有河南东部那一片儿,正因如此,这个地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经济发展也挺快。
民国政府那会儿,南京国民政府修改了《工业奖励法》《工厂法》《公司法》之类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办企业的积极性被大大地促进了。
比如在西安,出现了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那就是大华纱厂。还让陕西地区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一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国民政府把一部分列强在中国开办的工厂收回来,变成国有,用上了好多先进的机器,工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那时候,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得特别快,变成了全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随着工业资源的运输,工业区的铁路、航路和公路都迅速发展起来了。
据相关资料表明,在 1911 至 1949 年的民国政府时期,铁路一共建设了 17100 公里。公路的里程则超过了十一万。

经济低迷的原因

民国那时候,明明国家大力搞经济建设了,可为啥最后还是穷得叮当响啥都没有呢?
首先是帝国主义又来侵略了。一战结束后,西方有了精力接着侵犯中国。就因为晚清政府签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中国经济根本没办法稳稳当当地发展。
(中国近代那些不平等的条约)
西方商品对中国商品有着十足的优势,这让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遭到了西方的致命打击,好多民族资本最后都破产了。
第二点是战争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在抗战的时候,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战场,本国的产业遭到了日寇的侵占,还受到了军火的攻击。
抗战结束,接着内战就来了,在这种战乱的状况中,经济建设差不多就停滞不前了。
第三点,国民政府对全国的工业搞垄断。把日寇赶走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在咱中国的工业跟企业,虽说名义上是国家经营,可实际上都成了四大家族的私人财产。

结语

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中,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使得中国搞经济建设就像在夹缝里求生存,特别艰难。
民国政府就算有心搞经济建设,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没法有大的成效。
要是不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的束缚,中国经济就没啥发展的机会。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的兴旺发展,正好证明了这一说法。

参考文献:

  1. 刘鹤. 对《农村经济》(1933 - 1937)杂志中农村经济思想的探讨[D]. 吉林大学, 2021.
  2. 袁春晓.《青岛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29 - 1937)》[D].青岛理工大学,201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