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规: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睡眠?
教育部新规: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睡眠?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障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通知提出三个“重要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小学生就寝不晚于21:20,初中生不晚于22:00,高中生不晚于23:00。
这一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高度重视。那么,为什么睡眠对中小学生如此重要?这一政策又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睡眠不足,危害远比想象的更严重
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不仅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基础,更是健康成长的基石。具体来说,睡眠不足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人的脑垂体前叶所分泌的生长激素,与人的生长关系密切。一天中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白天分泌得很少,特别在入睡初期的深度睡眠时分泌最多。如果减短了睡眠时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身高增长也就必然受到影。
影响免疫功能: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分泌褪黑素,作为一种氧化剂和抗氧自由基,它可以让胃肠道更舒服,提高免疫功能。褪黑素一般在十点以后分泌,凌晨两点左右分泌比较多。如果孩子经常睡眠时间过晚、睡眠时长过短,或者睡眠质量过差,可能导致孩子的身体一直处于疲劳状态,长期如此会导致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免疫功能,进而诱发疾病。
影响大脑发育: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熟睡后,脑部血液流量明显增加,睡眠可以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及孩子智力的发育。孩子如果睡得很好,醒来时精神也会好,白天就能接受更多的信息。
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学生白天学习而产生的知识网络,建立与完善均发生在睡眠当中。研究证实,经过睡眠的青少年学习任务表现更好,大脑中海马体的激活程度更强,海马体与长时记忆存储功能紧密相关。相反,睡眠不足或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并有可能会加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影响情绪调节:睡眠不足和睡眠剥夺会增加杏仁核在呈现负性刺激时的激活程度,且损害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节抑制作用,使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过度应激,产生情绪障碍。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会显著增加各年龄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影响肥胖:如果睡眠时间比较短的话,会导致身体的代谢发生紊乱,引起脂质代谢的异常,也会导致体内的毒素堆积,增加身体肥胖的几率。
影响学业表现:睡眠质量能够显著预测中小学生的学业表现,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并不能换来学习成绩的进步,反而会造成身心健康损害。
政策落地,多方联动保障学生睡眠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要求,指导学校结合作业、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工作,科学制定睡眠管理实施方案。同时,强调要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争取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比如,一些学校推行“弹性离校”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选择离校时间;有的地方则通过优化课程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休息时间。
家校社协同,共筑学生健康防线
要真正解决中小学生睡眠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方面,应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布置作业量。同时,加强睡眠健康教育,将科学睡眠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学生睡眠管理的重要一环。家长应充分认识睡眠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做好时间管理。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社会层面,需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比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避免过多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睡眠问题的关注度。
专家建议,除了遵守作息时间外,还应重视睡眠质量。比如,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同时,要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避免过度用眼。
教育部的这一新规,不仅是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简单规定,更是一次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契机。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