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家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从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到现代社会,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将探讨家文化的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家文化的定义与历史演变
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庭(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庭(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
家文化能促进家庭(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家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家文化基本原素主要包括:家庭、家族、家风、家训、家规、家传、家谱、家教等。
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社会人们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衍化到各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进行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以女性为主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形成原始部落的家。
到了黄帝时期,黄帝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从此,天下是一家,由最大的“家长”—黄帝统一管理天下,制定了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随后,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兴起过程中,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天下是一家”的家文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家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论,并在信仰、思想、行为上给予理论支持,从而丰富了家文化思想,是对家文化的信仰和管理思想的补充。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结合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如:家规、家教、家训、家风等,并以此代代相传!在西方国家追求人人享受独立、自由的同时,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依旧延续着家庭生活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
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有效地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
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产生于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人治理国家的“典范”。
二、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家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和国家。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在这个时期,女性承担了采集活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制陶、纺织的重任,作为社会经济的主导者,以女性为核心的氏族社会逐渐形成。生产的低下使繁衍成为了主要的任务,形成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群婚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迅速发展,男性开始逐渐成为了生产的主力军。社会分工的变化使男子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引发了男系与女系财产继承权的矛盾,由此人类从群婚制开始转向有序的对偶制,形成了原始部落的“家”。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劳动获得的产品除了维持氏族的生存需求外出现了剩余,剩余的产品最终成为了家庭的私产,可被子女所继承和享用,私有制的出现使“家”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家族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族文化包括宗法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活动等相关仪轨,族徽、族歌、族谱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家族的气质、传统等精神特性。其中精神特性为其灵魂,它是千百年来通过一系列的约束和仪轨而内化沉淀下来的相关特质,它是区别不同家族的根本。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基业,能促进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大家的心理上的依靠。这意味着家族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
家族文化,历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位置。它辅以一个家族的祠堂作为载体,宣化后世子孙,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灌输为人者必懂谦孝悌;弘扬君子务本而知仁义礼智信;发扬事父母,必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引导先齐家,后治国;传授为政以德,众星共之;教化为人必要正心修己,温恭自虚,而知自昭明德,德修而立义的思想体系。这种传统思想体系,历来是各朝代君王治国体系的辅助体系。祠堂在这一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祠堂不仅仅是供奉先祖神位,祭祖恭亲的地方,而且还是族人进行礼教宣传教育的场所。古代所有宗祠都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历来祠堂主持(族长)由宗族众人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传统意义上的祠堂也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但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 当然,时代变了,祠堂功能也相对简化了,但是它蕴含的历史意义没有变。
我们祭拜先祖的含义不仅蕴含崇敬和缅怀,而且还纳粹感悟宽厚与博爱仁心,在继承和发扬中,发挥人性特有的精神依托的归宿与依承。我们要明白在这个特殊的,文化断层的时代重建祠堂的意义。现在的孩子想必很多家长都抱怨:时代变了,孩子们的也随着时代而改变。不懂仁义礼智信;不懂孝道;不知善事阴功;不懂谦恭达仁;不晓宣化心灵之道;不解处世依德之风;不解弘道养正;不知善事阴功;不知厚德载物;不懂从善如流,更是不懂如何为人处世。其实,这种抱怨来自于文化断层,来自于家族文化延续传承的中断!
自清政府闭关,到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再到后殖民文化现象的出现,我们国人在文化断层的现象中,离仁义礼智信越来越远,离忠恕谦恭达仁越来越远,一味地崇洋媚外,认为中国本土文化是落后的,是陈旧的,一味地只看外界,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卑自贬,对西方文化却自觉趋同,认为西方文化是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是非主流文化,而不知中国之所以有“中国”二字,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很难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心和腾飞的力量。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民族信仰在维系。这种力量来自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既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断层带来的滞后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大肆倡导发展和弘扬家族文化,重新恢复祠堂传统功能,让它称为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成为道德起源的宣化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凝聚心扉深处的信仰,传承延续家族文化,为振兴中国文化而添砖加瓦。
三、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家文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互助:家文化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样,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员工之间也应该建立起相互帮助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创新:家文化鼓励不断创新和进步。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企业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和服务。
坚持:家文化提倡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企业应该培养员工的毅力和韧性,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到底。
自我:家文化重视员工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展现。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而在企业中,员工也应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爱的文化:家文化无论是在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应该是“LOVE文化”,也就是“爱的文化”。外延上,爱自己的公司、爱自己的团队、爱自己的客户是家文化的外在表现;内涵上,Learning(学习态度)、Operate(执行能力)、Valued(价值创造)、Effective(效能评估)是家文化的内核所在。
责任:家文化强调责任意识。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应该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承担责任,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廉洁:家文化倡导廉洁自律的价值观。企业应该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规范权力运行。
综上所述,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互助、创新、坚持、自我、爱的文化、责任和廉洁等多个方面。这些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家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