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画细节看唐宋餐桌礼仪之变:筷子摆放里的文化密码
从壁画细节看唐宋餐桌礼仪之变:筷子摆放里的文化密码
在陕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野宴图》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宴饮场景:9位男子围坐在方桌前,有人闲聊,有人饮酒,有人击掌叫好。画面中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筷子的摆放方式。而在高平开化寺的宋代壁画《善事太子本生故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宴饮的场景,但筷子的摆放却与唐代有所不同。
从壁画看唐宋餐桌礼仪
《野宴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的郊游宴饮,画面中人物的坐姿随意自在,有的盘腿而坐,有的垂脚而坐。这种坐姿的随意性也体现在筷子的摆放上。唐代人习惯将筷子横放在餐桌上,这种摆放方式与他们豪放粗犷的饮食风格相呼应。唐代受西域文化影响深远,胡食盛行,人们在宴饮时讲究的是一个“爽快”,即便是喝茶也能喝到“百余碗”。
相比之下,宋代的饮食文化则显得更为精致内敛。在《善事太子本生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筷子的摆放已经从唐代的横放变成了直放。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它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餐桌礼仪的重视。宋代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在餐桌上的一举一动都需符合礼仪规范。筷子的直放,正是这种礼仪规范的体现。
筷子称呼的演变
唐代时,筷子被称为“筯”。这个称呼在唐代文献中颇为常见。而到了宋代,筷子的称呼开始多样化。北方地区开始将筷子称为“筷”,这一称呼至今仍在北方广泛使用。南方地区则多沿用“箸”的称呼。这种称呼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餐桌礼仪的变迁。从“筯”到“筷”,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体现了人们对餐桌礼仪的重视程度在加深。
饮食文化的变迁
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唐代的饮食文化深受西域文化影响,胡食盛行,人们追求的是豪放粗犷的饮食体验。而宋代的饮食文化则更为精致内敛,胡食不再流行,人们在餐桌上的一举一动都需符合礼仪规范。
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唐宋两个朝代的时代风貌的不同。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唐代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宋代则更注重内敛和精致,餐桌礼仪的规范化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的体现。
餐桌礼仪的演变
除了筷子的摆放方式,壁画中还展现了其他餐桌细节的变化。在《野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人用餐时的餐具摆放相对随意,这与他们豪放的饮食风格相呼应。而在《善事太子本生故事》中,宋代的餐具摆放则显得更为规整,这反映了宋代人对餐桌礼仪的重视。
此外,唐宋两代的坐姿也有所不同。唐代人已经从汉代的跪坐转变为盘腿坐或垂脚坐,这种坐姿的改变也影响了餐桌的布局和用餐方式。而宋代人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坐姿,使得餐桌礼仪更为规范。
通过对比唐代的《野宴图》和宋代的《善事太子本生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筷子摆放方式的变化,更看到了唐宋两代餐桌礼仪乃至饮食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特征。从唐代的开放包容到宋代的精致内敛,餐桌上的小小细节,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