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新疗法:CBIT行为治疗
儿童抽动症新疗法:CBIT行为治疗
“我叫毛豆,今年32岁,是一名脱口秀演员。但在我小时候,我最大的烦恼就是控制不住地眨眼、转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抽动症的疾病。”
在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总决赛上,毛豆用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童年的故事。这个曾经让他困扰的抽动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抽动障碍,其中患妥瑞氏综合症者高达200万。
抽动症的症状通常在儿童5到10岁时开始出现,最初可能只是频繁眨眼、摇头等看似平常的动作,但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抽动可能会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面对抽动症,家长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要么副作用明显,要么见效缓慢。近年来,一种名为CBIT(综合行为干预疗法)的新疗法,为抽动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CBIT?
CBIT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由妥瑞氏抽动秽语综合症协会于2001年开始研发。它的核心是反向习惯训练(HRT),通过抽动警觉训练和对抗性反应训练,帮助患者打破抽动循环机制。研究证实,CBIT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但没有药物副作用,因此被欧洲临床指南推荐为抽动障碍治疗的一线疗法。
CBIT如何实施?
CBIT的治疗过程通常为期10周,包括8次治疗课程。其核心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抽动症状意识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察觉抽动的先兆和触发因素。
相反方向行为训练:教导患者在抽动前做出干扰动作。例如,一个频繁清喉的孩子会被教导在有清喉感觉时放慢呼吸节奏;头部震颤的患者则可能需要练习缓慢拉紧头部或颈部肌肉。
日常活动调整:通过改变日常活动方式,创造有利于减少抽动的环境。
CBIT的效果如何?
研究表明,CBIT可以有效减少抽动症状。反向习惯训练能减轻抽动症状30-100%,且这种效果在儿童和成人患者中都得到了验证。更重要的是,CBIT不会导致症状替代或加重,患者在治疗后能更好地控制抽动,提高生活质量。
CBIT的优势与局限
CBIT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非药物特性。它通过教授患者具体技巧来控制抽动,而不是简单地抑制。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减少抽动,还能帮助患者建立自我控制感,增强自信心。然而,CBI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需要患者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效果因人而异。
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CBIT作为最新研究证实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为抽动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如果你的孩子有抽动症,不妨试试这种新的行为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但同时也要记住,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