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减”三周年,教培老师的生存处境如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减”三周年,教培老师的生存处境如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2818920_354728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开启了教育行业变革的序幕,教培行业在政策规范下急剧转向,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革。
如今回望,三周年在即,时代的洪流滚滚,AI大火的当下,教培行业在教育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命力再度被发掘,行业的抗经济周期能力再度被看好。
资本和时间都没有慢下来,个体的生存处境也在这一股股洪流中起起伏伏,尤其是仍然坚守在教培行业的老师们,既要小心翼翼守住饭碗,又要踮起脚远眺未来,于不确定中寻找那个尚可确定的抉择。

留下来的少数人,难与进并行

“双减”第一年,数量庞大的教培老师群体引发全民关注,“何去何从”一问铺天盖地。
第二年,拉勾招聘数据显示,只有7.4%的教育从业者继续留在教育行业,有80%的从业者流出。只有少数人留了下来。
第三年,对于教培老师们的关注不再,校内教师的压力逐渐摆到台前。
从校内外教师这三年的生存处境来看政策,“双减”这一简称用起来虽简便,却覆盖了政策的主要宗旨,减量只是途径,增质才是目标。
全国各地官方媒体近期也在陆续发布“双减”三周年总结,阐述的内容一半是减量,另一半就是增质。从行业角度来看,“少而精”并非口号,而是对行业从业者的切实要求。
以编制教师作为对照物来看,近些年,教师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教师退出机制”也在部分地区落地实行,按理来说校内教师资源已经足够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今年年初,教育部关于《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文件发布,行业规范进一步明确,让人意外的是,多家上市教育企业的股价应声而涨,这背后的逻辑就关乎教育的目标。
教育资源已经足够丰富的当下,家长们已经不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现在更需要的是“吃好”。
三年的洗礼,洗去了浮华,还原了本质,不少观望者也逐渐变成入局者。今年,在社会少子化、中产阶级资产缩水、经济预期不乐观等现状下,依然有不少老师选择了教培行业,甚至选择了在教育智能硬件方面进行创业。
一位老师讲述这三年的经历,三年前行业震荡之后从学而思辞职,三年后的今天又从编制出走,成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之一。
抉择背后,是对行业的深厚情感驱动,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判断。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加入教培老师的行列。

聚焦专业,拓展能力

教培行业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培行业的教师们需要做好“聚焦”与“拓展”两件事。
聚焦,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魅力,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魅力。
一是要持续学习,着力提升专业素养。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领域,与社会、自然息息相关,我们要注重关注教育前沿,了解教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教学动态,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当前高效优质的技术,并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学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关注个体差异。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早已过时,学生的能力培养成为目标,不同学生的天赋不同,秉性各异,教培行业本就以个性化教学为优势,老师们更应当注重关注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好信任关系。
拓展,主要目的在于适应时代需求,让自己在职业发展中更具洞察力和决策力。
一是要关注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首先要明确职业目标,在目标基础上去规划职业路径,过程中减少自我怀疑,多进行自我激励。教培行业不容易,但其他行业也不简单,坚定信念走好眼前这条路,往往会别有收获。
二是要开放心态,学会资源共享。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理念,多参与行业活动,树立合作意识,与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脚踏实地的同时,我们也要仰望未来。

活在当下,也看向未来

校长邦采访过很多教培机构的校长,不少校长表示今年市场回暖势头强劲,信心增强之后,如何用高薪留住优秀的老师成了关键。
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波折,而市场向前发展的趋势一往无前,我们既要活在当下,更要看向未来。

行业展会,是大家了解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机会,能帮助大家做出更好的决策,实现风险最小化,是一次难得的行业考察机会,也是大家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