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烧烤简史:从80年代新疆羊肉串到城市名片
徐州烧烤简史:从80年代新疆羊肉串到城市名片
近年来,徐州烧烤凭借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迅速走红全国。从80年代的新疆羊肉串摊,到如今遍布城市的特色烧烤店,徐州烧烤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徐州烧烤的前世今生。
2024-08-18 20:40:154点赞1收藏3评论
近两年,二三线城市的旅游异军突起,有别于过去传统旅游城市,这些新兴的旅游地区不再单纯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其往往有特定的标签,比如景德镇的文创,淄博的烧烤等等。那么徐州的标签我想应该就是美食和汉文化。
说到徐州美食,最传统的无疑是三汤一饼(我总结的)。所谓三汤就是辣汤(不是河南的胡辣汤。以老字号两来风为代表)、饣它汤(传统老字号是马市街的先锋饣它汤,现在叫马市街饣它汤,和周边城市的糁汤有些相似)、丸子汤(相比前两者,已经式微很久了,近几年有复兴的趋势);所谓一饼即烙馍,一种比较大的薄面饼,作为主食主要用来卷菜比如羊肉串吃(切忌不要用饼来称呼它,虽然就是饼。否则会被老徐州人鄙视的)。
徐州烧烤的特点之一是桌桌必须要有烧烤炉
除次之外,徐州代表性的食物还有地锅鸡、羊肉汤、把子肉等食物,但论现在的火热程度以及最能代表徐州人豪迈爽快、兼容并包精神的必须也只能是烧烤了(和羊肉串类似作为外来食物在徐州发扬光大的还有米线,这个以后再说)。
对本地土著来说,徐州烧烤的历史始于80年代。近年来有些自媒体甚至官方公众号,搞笑似的引用一些汉画像石上的图案,穿凿附会的论证汉朝时期徐州人已经开始烧烤了,以此把徐州烧烤的历史上溯到2000年前,对于自信的徐州人来说,实无必要。
白串只放盐,肥瘦交替穿串,肥肉肥而不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新疆维吾尔族人来到徐州,把烤羊肉串作为谋生手段,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以后竟成为了徐州的城市名片。
当初新疆人的羊肉串摊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彭城路宽段,二是大马路(工人文化宫)和火车站附近。后来逐渐向大马路和火车站附近聚集。在80年代后期据说因为涉及违法活动,被公安一锅端了。从此新疆羊肉串在徐州几乎绝迹,偶有一两家坚持到90年代后期也消失了。
从左至右:豆皮卷香菜、烤土豆片、臭干、豆皮卷金针菇
新疆羊肉串的消亡给本地羊肉串的兴起腾出了空间。孜然对味蕾的冲击,让徐州人的口味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而烤羊肉串相对来说较低的技术含量,给这一美食的普及带来了方便条件。1980年代中后期,徐州本地人的烧烤开始崛起。这一时期主要还是路边摊为主,两毛钱一串,现烤现吃,吃完就走。代表性的例如黄河新村雕塑东边的羊肉串摊。不过这一时期的羊肉串良莠不齐,也有用牛肉、猪肉、鸭肉来冒充羊肉的,甚至一些江湖夜话传说有用老鼠肉来冒充羊肉的。
大肉块比较符合徐州人爽快的性格
进入1990年代,烤羊肉串行业开始发展壮大,一些规模较大的路边摊开始出现,开始是在炉子旁边摆几张矮桌子配上啤酒,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张桌子发展到几十张,每张桌子上都配备了炭火烤炉,店家将羊肉串烤至8成熟后送上桌,客人再根据自己口感进一步烤制,另外也方便凉了之后随时加热。这一举措日后发展成徐州烧烤的行规。这一时期,烧烤从业者把新疆羊肉串进一步本地化,向徐州人的口味进行改良,比如羊肉以本地小山羊为主,讲究活羊现杀,现切现烤,有些店在烧烤前会对羊肉进行腌制。烧烤的食材也不再单一,素菜有茄子、辣椒、臭干等,荤菜除了羊肉,加入了羊眼、羊腰、羊球、羊鞭等,可以说羊身上没有不能烤的地方。除了羊肉还有牛肉筋、牛板筋、鲳鱼、海鲜等等,主食则以面条尤其是手擀面为主。行业正式从烤羊肉串进入了大烧烤阶段。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烧烤摊有夹河街的地地道道、老王,三中下沿的二姐等。
我每次必点的烤臭干
进入新世纪之后,烧烤开始无烟化,原来路边的露天大排档或者用彩条布搭个大棚的摊子逐渐消失,室内烧烤逐渐成为主流。徐州烧烤进入百花齐放阶段。这一时期,烧烤档次逐步提升(价格也上涨,但相对于饭店来说仍然不贵),食材更加丰富(简直是万物皆能烧烤,但仍以羊肉为主)。在徐州当地口碑比较突出的有一家人、方方、三只羊、老拾、球王、好运、星火亮子等等,可以这样说,在徐州随便进一家烧烤店都不会踩坑。
豆皮卷香菜
豆皮卷金针菇
最后简单归纳一下徐州烧烤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点:一是食材必须是本地小山羊;二是炭火烤,且每桌必备烧烤炉;三是不蘸酱,仅靠辣椒孜然和盐来调味,甚至有仅靠盐来调味的白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