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专家呼吁:败血症治疗亟需新突破
澳大利亚专家呼吁:败血症治疗亟需新突破
败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00万人患上败血症,其中约600万人因此丧生。尽管医学界不断努力,败血症的死亡率仍高达30%-50%。
目前,败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透析以及皮质类固醇疗法。然而,这些方法并未显著降低败血症的死亡率。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澳大利亚专家最近呼吁制定一项国家行动计划,以减少败血症可预防的死亡和残疾。
澳大利亚专家指出,败血症的治疗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行动计划来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研究进展,并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专家们强调,通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许多败血症病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然而,目前的医疗体系在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突破现有治疗瓶颈,研究人员正转向分析识别引发败血症免疫麻痹阶段的分子机制,希望开发出新型疗法来靶向作用败血症的第二阶段。近期,多项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药物,旨在恢复受败血症影响的血管健康。这种药物针对内皮细胞功能,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败血症往往会导致血管渗漏和器官衰竭。临床前试验已在小鼠和人体血液样本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表明它在治疗脓毒症相关器官损伤方面可能有效。
诺华公司在研药物TIN-816也显示出治疗败血症的潜力。这种药物通过静脉注射,靶向腺苷三磷酸酶(ATP),用于治疗因心脏手术引起的急性肾损伤(SA-AKI)及相关败血症。此外,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团队联合胡庆华教授团队开发了新型NIK抑制剂化合物54,该化合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能够改善败血症小鼠的生存率。
在临床试验方面,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减少输液量的效果,而不会增加死亡率或器官衰竭风险。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去甲肾上腺素被发现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更好,且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尽管这些研究进展令人鼓舞,但专家们也指出,败血症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临床试验的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此外,如何将这些新型疗法转化为临床实践,让更多患者受益,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败血症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败血症列为全球优先事项,各国也在加强相关研究和临床能力建设。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型疗法的持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