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推荐:失眠治疗新突破
NEJM推荐:失眠治疗新突破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关于失眠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据统计,中国普通人群中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约为15%,而全球失眠患者人数更是高达14亿。这一最新研究不仅详细阐述了失眠的评估、诊断方式,还介绍了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进展。
失眠的评估与诊断
失眠的评估和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症状记录、病程以及是否存在共病等。医生通常会关注以下方面:
- 典型睡眠时间:就寝时间、起床时间和白天小憩情况
- 睡眠状况:频率、持续时间、过程、触发因素和加重因素
- 日间症状:因睡眠问题导致的活动取消或无法参加正常活动
- 其他睡眠障碍症状:如鼾声如雷、睡不安稳、白天过度嗜睡等
- 精神病史或其他病史:确定病因和精神状况
- 环境因素:卧室环境、噪音、光线和温度、饮酒、饮茶、吸烟或运动
- 既往治疗情况:使用的处方药、非处方药、改善睡眠的措施
此外,医生还会使用一些量表评估工具,如患者或其家人记录的睡眠日记、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以提供失眠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有价值的信息。
CBT-I疗法:非药物治疗的首选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式。这种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睡眠习惯和认知来改善失眠,其核心构成部分包括:
- 睡眠限制:限制患者在床上发呆的时间,让患者睡眠时长尽量与实际接近,根据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通常认为>85%属于正常)每周调整睡眠窗口期,直到建立合理的持续睡眠时长。
- 刺激控制:仅在困的时候睡觉;睡不着干脆起床;只在卧室和床上睡觉,不看书或看电视等;每天早上在统一时间起床;避免小憩。
- 放松训练: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意向训练,减少自主性唤醒、肌肉紧张和干扰睡眠的想法产生。
- 认知疗法:通过心理学提问和沟通方式,校正患者对睡眠的误解,帮助患者重新构建失眠无益的认知,减少患者对失眠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过度担忧。
- 睡眠卫生教育:通过了解关于健康睡眠(如饮食、锻炼等)和环境因素(如噪音、温度过高等)相关临床实践教育,了解相关有益或影响睡眠的因素。
- 接纳承诺疗法(ACT):让患者专注于当下,接受自己当前的生活经历、思想和感受(即使是消极的感受),不试图强行去改变现状,通过使用不同的方式(如接受、融合、正念和承诺),增加心理活动的灵活可操作性。
- 正念疗法:作为一种冥想,起初是用于减轻压力和焦虑,后来人们发现正念疗法也可作为ACT疗法的一部分,通过观察和感受自己的思想变化,来选择反思或放弃某些事情,以达到缓解失眠的目的。
- 短期行为治疗:这是CBT-I疗法的简化版本,包含关于睡眠调节、影响和加强睡眠的临床实践教育等。
研究显示,CBT-I对于治疗长期失眠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CBT-I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少。
药物治疗新突破: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一代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类药物通过阻断食欲素神经肽与其受体的结合,帮助患者入睡和保持睡眠,且第二天无宿醉感、昏睡感。
目前,全球共有三款食欲素阻断剂上市,其中达利雷生备受关注。达利雷生由先声药业与瑞士Idorsia公司合作开发,已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家获批上市。其半衰期约为8小时,既能保证夜间睡眠需求,又不至于导致次日残余效应,满足了当前临床对失眠药物的需求。安全性方面,达利雷生安全耐受性良好,未发现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和药物滥用证据,支持长期用药。
相比之下,传统的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存在头晕、困倦、疲乏和定向障碍等副作用,且易产生依赖性。而第一代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虽然最早上市,但因半衰期长达12~15小时,容易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市场表现并不理想。达利雷生凭借更短的半衰期和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失眠治疗的新选择。
市场前景与展望
随着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失眠治疗市场空间巨大。据统计,2021年我国样本医院催眠/镇静药销售额接近20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为50亿元。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全球的失眠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4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43.7亿美元;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新一代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良好,先声药业的达利雷生已获得中国药监局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总之,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失眠治疗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无论是CBT-I疗法还是新一代药物,都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受失眠困扰,建议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