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教你如何通过分餐制减少浪费并保持营养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教你如何通过分餐制减少浪费并保持营养均衡
“为了不浪费,我每次都强迫自己把剩下的饭菜吃完,结果体重直线上升,还影响了健康。”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曾遇到的困扰。面对餐桌上的剩菜剩饭,我们常常陷入两难:倒掉觉得可惜,吃完又担心影响健康。那么,有没有一种既能避免浪费,又能保持健康的方法呢?答案就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分餐制中。
什么是分餐制?
分餐制是指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不同用餐者的餐具中,用餐者以个人专用餐具进食的用餐方式。这种饮食方式并非现代的创新,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实行一人一鬲的分餐制。汉朝时期,分餐方式更为明确,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直到明清时期,合餐制才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分餐制的优势
1. 减少食物浪费
分餐制能够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根据调查,许多家庭因为没有实行分餐制,常常出现“做的多吃的少”的情况。比如,有的家庭因为临时加班或外出,导致做好的饭菜无法吃完,只能倒掉。而实行分餐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食量取餐,可以做到“吃多少做多少”,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 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
分餐制还有助于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在传统的合餐制下,人们往往会因为菜的味道好而多吃,或者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剩下,最终导致摄入过多热量。而分餐制则能帮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食量,避免过度进食。
3. 保障饮食安全,预防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合餐饮食易引起通过唾液传播的各类传染性疾病,如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新冠肺炎、“非典”肺炎、流感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肝、乙肝等。分餐制则是每位就餐者的筷子只直接接触自己的餐盘,它能及时切断病菌的传播。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实行合餐的感染率高达42%,而分餐制的感染率只有17%。
4. 实现营养均衡
分餐制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营养均衡。在传统的合餐制下,人们往往会偏食自己喜欢的食物,而忽视了其他营养的摄入。而分餐制则能帮助每个人合理搭配各类食物,实现营养均衡。比如,可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合理搭配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满足身体各方面的需求。
如何实施分餐制?
1. 按需采购食材
在购物前,先清理冰箱,了解清楚还有哪些菜、还缺什么菜,然后列个购物清单,这样能防止乱买。尽量不一次做多天的分量,当天做当天吃,能够避免浪费。
2. 合理安排餐餐量
比如,成都市民范姣家里四口人,每天下班后的晚饭是家里的正餐。“通常只做一个主菜,比如凉拌鸡、干煸兔子,再烧个汤,吃到第二天中午,刚好够。”
3. 使用公筷公勺
在餐桌上放置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筷和公勺来盛、夹食物,用自己的筷子或勺子吃饭。即“公筷(勺)夹菜,私筷(勺)进食”。
4. 培养节约意识
时刻绷紧不铺张浪费这根弦。工作日在单位食堂吃饭时,也会跟工作人员讲明需要的饭菜分量。
成功案例分享
疫情期间,攀枝花市东区市民王先生开始在家实行分餐制,每人吃多少盛多少。王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时觉得有些别扭,但试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方式能减少食物浪费,“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不会像以前经常说自己碗里的吃不下了。”
无独有偶,成都市民吴女士每天在家做“盒饭”——按家里每个人的饭量菜量分别装入饭盒,“3个月前刚开始时,装完饭盒后锅里还有剩。逐渐地她准确掌握每个人的饭量,炒的菜、煮的饭刚刚好。”吴女士说,以前盛在大盘、大碗里一起吃,不知道各自吃了多少,装进饭盒后,不仅减少了食物浪费,还顺带控制每个人饮食,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结语
分餐制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既能帮助我们减少食物浪费,又能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还能保障饮食安全,预防疾病,实现营养均衡。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积极践行分餐制,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