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双城记:低空经济如何起飞?
北京上海双城记:低空经济如何起飞?
2024年,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两大城市正式开启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虽然同为一线城市,但两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和发展路径却各有特色。
政策目标与规划:规模目标差异显著
从政策目标来看,北京和上海都明确了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但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上海提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而北京的目标则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是上海的两倍。这反映出北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雄心更大。
在具体任务上,两地都强调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工业级无人机和新能源通航飞机的研发制造,以及低空运营服务的培育。但上海更注重领军企业的培育,计划支持10家以上eVTOL、工业级无人机和新能源通航飞机研发制造领军企业落地发展,而北京则更强调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协同发展。
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
在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和上海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北京以海淀区为核心,布局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特别是在无人机和eVTOL生产领域,海淀区、延庆区、顺义区、房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有相关企业分布。上海则在金山、闵行、青浦等地布局,重点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工业级无人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在延庆区规划了无人机装备产业基地,预计2026年建成,而上海则在金山、青浦等地规划了通用机场,以满足低空飞行的需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同侧重点。
应用场景:各有侧重
在应用场景方面,北京和上海都积极拓展低空物流、低空巡检、低空拍摄、应急救援和低空旅游等领域。但具体实践中,两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北京在低空巡检领域布局较多,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相契合。例如,数字政通等企业在低空数字化管理方面有所布局。上海则更注重低空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这与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
区域协同:上海率先布局长三角
在区域协同方面,上海明确提出要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这种跨区域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相比之下,北京的区域协同更多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强调与天津、河北的联动。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地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的不同选择。
企业培育:上海更注重领军企业
在企业培育方面,上海明确提出要培育10家以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工业级无人机和新能源通航飞机研发制造领军企业,以及20家左右低空运营服务领军企业。北京则更注重产业链的整体布局,通过培育中科星图、新晨科技等代表性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未来展望:协同发展是关键
总体来看,北京和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各有特色。上海更注重领军企业的培育和长三角区域协同,而北京则强调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地的差异化发展,将为全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和上海作为先行者,其发展路径和经验将为其他城市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