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解读:降压药使用四大原则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解读:降压药使用四大原则
近日,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举办了一场以“降压,就要稳稳哒”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多位心血管领域专家现场呼吁,高血压患者应该掌握正确的降压理念和用药规范。专家们特别强调了降压药使用的四大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原则,科学降压
不能讳疾忌医
专家指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有些患者担心降压药会产生依赖性,或者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高血压本身对身体的损害远大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及时、规范地使用降压药,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降血压要缓慢平稳
降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但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专家强调,降压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反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降压治疗应该遵循缓慢、平稳的原则,一般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
清晨血压是关键
研究发现,清晨时段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期,这与清晨血压升高密切相关。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特别关注清晨血压的控制,选择能够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降压药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坚持服长效药心脑血管获益大
专家指出,与短效降压药相比,长效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长效药物能够维持24小时稳定降压,减少血压波动,从而更好地保护心脑血管。因此,专家建议患者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并坚持规律服用。
降压药使用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恢复正常,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一旦停药,血压可能会再次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即使血压恢复正常,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而不是自行停药。
误区二:频繁更换降压药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不理想,就频繁更换药物。专家指出,降压药起效需要一定时间,频繁更换药物不利于血压控制。如果降压效果不理想,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而不是自行更换药物。
误区三: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降压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需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等。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可以增强降压药物的效果,帮助更好地控制血压。
个体化用药,因人而异
专家强调,高血压用药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同患者由于年龄、并发症、耐受性等因素的差异,需要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物。例如,老年患者通常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适合选择钙通道阻滞剂;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糖尿病患者则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而不是自行购药服用。
生活方式干预,不可或缺
专家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降压治疗的基础。高血压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 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间
- 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双重作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专家们呼吁,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降压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该学习正确的降压知识,避免错误用药,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