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精神病学》最新研究:青少年BMI与心理健康存在U型关系
《JAMA·精神病学》最新研究:青少年BMI与心理健康存在U型关系
近日,一项发表在《JAMA·精神病学》上的大规模研究揭示了青少年BMI(体质指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项由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陈山泉团队主导的研究,分析了超过100万青少年的数据,发现BMI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联。
研究发现:BMI与心理健康问题的U型关系
研究团队利用欧洲和北美儿童健康行为(HBSC)研究数据,对2002年至2018年间收集的5轮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包括1,036,869名11至15岁的青少年,其中50.6%为女孩。研究通过8个维度评估青少年的心身健康状况,包括情绪低落、烦躁、紧张、睡眠困难、头晕、头痛、胃痛和背痛,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MI z评分标准评估体重指数。
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BMI z评分与心身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联,呈现出U型模式。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相比,低体重青少年心身问题评分较低(非标准化β,-0.18),体重过低的青少年心身问题评分较高(非标准化β,0.14),而超重或肥胖青少年的心身问题非标准化β系数达到0.27。
性别与年级差异
研究还发现,这种U型关联在不同性别和年级中存在差异。女孩的心身问题评分普遍高于男孩(非标准化β,2.27)。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心身问题显著增加(非标准化β,1.17),高中生的心身问题则更为严重(非标准化β,2.18)。
机制探讨:压力、饮食习惯与社交媒体的影响
专家指出,BMI不仅反映食物摄取量,还受到压力和运动习惯的影响。压力会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情绪和饮食习惯,进而影响BMI数值。在临床上,许多抱怨自己身形外貌的青春期孩子,往往伴随着学业、家庭和同辈关系等生活困扰,容易陷入自卑情结。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对身材的焦虑。2023年董氏基金会的青少年调查显示,身材外貌已成为青少年压力源的第三大因素。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饮食失调等方式影响身体健康,进一步影响BMI。
应对建议: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
针对这一发现,专家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外在体型。具体建议包括:
- 记录运动状况与BMI值:定期监测有助于设定合理目标
- 延迟满足感:当有暴食冲动时,尝试延迟满足
- 积极心理暗示:通过正面激励改善行为
-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从容易且喜欢的运动开始,培养运动习惯
专家强调,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而不是简单地关注外貌。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青少年列出可改善的生活优先顺序,陪伴他们有效面对生活中的困扰,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在意外貌”。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BMI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平衡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