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屯堡:明朝文化的“活化石”
安顺屯堡:明朝文化的“活化石”
“明朝遗风今尚在,屯堡文化展新颜。”在贵州省安顺市,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屯堡文化,历经六百多年沧桑,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明朝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文化不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生活方式,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明朝遗存:屯堡文化的前世今生
屯堡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各镇皆有屯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屯堡人既是农民也是士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为了保持军事技能,他们创造了地戏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地戏,又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民间戏剧活动。演员头戴木刻面具,身着战袍,手持刀枪,在锣鼓伴奏中边唱边舞。其剧目多为历史战争故事,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体现了屯堡人忠勇报国的家国情怀。
文化瑰宝: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形式
屯堡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涵盖了建筑、服饰、语言、戏曲等多个方面。屯堡民居以石头为主要材料,体现了江南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风格。屯堡女性的传统装束称为凤阳汉装,未婚女子将后面的头发梳成长辫,已婚的女子则将头发挽成圆髻。屯堡人使用的语言也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卷舌音和儿化音较重。
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精髓,其表演形式独特,内容单一,只演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地戏的唱腔属于单曲变化重复体,由一个二句体单曲变化重复构成,每个下句演唱时都有帮腔。各戏队的唱腔呈现出一定的村寨性、个体性和游移性,音调不尽一致,帮腔位置也有所不同。
传承困境:现代化浪潮中的文化危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屯堡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地戏等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令人担忧。
守望相助:文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文化传承的危机,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同时,相关部门还收集整理地戏的实物资料,编辑出版了《安顺地戏论文集》《安顺地戏剧本选集》等书籍。
贵州省政协委员秦发忠积极推动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建议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协调文旅厅、农业农村厅、宣传部、省内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组织开展对贵州各市州传统节日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形成各市州民族区域相关民俗传统文化情况台账。
此外,秦发忠还提出,可以利用线上网络宣传平台,采取“文化达人(网红)+传承人+文化企业+乡土人才+节日活动”多元化模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并加大对乡土人才和文化企业的重视力度,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形式,对乡土人才、文化企业进行活动奖补,从而更大化发挥乡土人才的潜能作用;将保护、研究、民族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开展的经费预算纳入省财政预算,以专项经费形式,持续定期划拨到具体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乡镇村寨和文化企业主体。
展望未来,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颗文化明珠能够重新焕发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