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年轻时BMI高易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加58%
北大研究:年轻时BMI高易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加58%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余灿清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成年早期(18-34岁)B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密切关系。这项基于36万余人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与BMI 20.5-22.4的人群相比,BMI≥30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58%。
研究背景与发现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中国嘉道理生物库(CKB)的360855名参与者数据,中位随访时长为12.0年。研究发现,成年早期BMI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单调递增的剂量反应关系,且这种关联独立于成年期的体重变化。具体而言:
- BMI 22.5-23.9:风险升高4%
- BMI 24-25.9:风险升高12%
- BMI 26-27.9:风险升高19%
- BMI 28-29.9:风险升高34%
- BMI≥30:风险升高58%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这种风险增加无法通过中年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来弥补。即使在调整了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后,成年早期B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仍然显著。
我国青年人BMI变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青年人的BMI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18-39岁青年人的平均BMI从1993年的21.5增长至2015年的23.1,超重率增加了12.4%,肥胖率增加了10.3%。另一项报告显示,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从2%升高至10%。
为什么年轻时BMI高风险更大
研究者分析,一方面,青春期至成年早期,身体脂肪从四肢向躯干再分布,导致向心性肥胖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胖得早意味着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发作早、积累久,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的局限性
虽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一定作用,但研究发现,中年开始的健康生活并不能抵消成年早期高BMI带来的风险。这提示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将体重管理和健康促进的时间窗口前移,尽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结语
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年轻时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不能等到中年再开始关注。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及早重视体重问题,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维持健康BMI;对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而言,则需要更多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及早开展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