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三七丰收季:金秋十月,群山间的丰收交响曲
云南文山三七丰收季:金秋十月,群山间的丰收交响曲
金秋十月,云南文山的群山之间,一场盛大的丰收正在上演。在层层叠叠的黑色遮阳网下,一株株三七正茁壮成长,它们的根部悄然积累着珍贵的药用成分。这里是“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5%以上的三七都产自这里。
三七,这种被誉为“金不换”的中药材,对生长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它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需要充足的漫射光照,但又不能接受强光直射。因此,种植三七的田地大多选择在二三十度的斜坡上,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排水,又能利用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
“小七农”秦孔云是当地有名的三七种植大户,他承包了260亩地种植三七,投入成本高达780万元。为了确保三七的品质,他采用了先进的灌溉设备,并与云南白药合作,接受技术指导。秦孔云说:“三七种植是个精细活,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我们不仅要控制病害,还要确保土壤的肥力,这样才能种出优质的三七。”
秋冬季节是三七的采收旺季。农户们抢抓农时,将成熟的三七从土里小心翼翼地挖出。采收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损伤根部,因为三七最珍贵的就是它的根部。除了根部,三七的茎、叶、花和果实也有各自的采收时间。比如三七花在7-8月采收最佳,而果实(红籽)则要等到9-11月才能采摘。
近年来,文山三七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19亿元,营业收入159.04亿元。三七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云南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已达144.6万人,户均年创造产值3.5万元。
三七的丰收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传承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三七就因其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而被誉为“血症圣药”。无论是云南白药还是片仔癀,都离不开三七这一核心原料。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三七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但其作为传统中药材的地位始终不变。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这不仅是对辛勤耕耘的回报,更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