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刘忠军教授:我国腰椎管狭窄症的创新治疗
北医三院刘忠军教授:我国腰椎管狭窄症的创新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神经源性跛行等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LS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针对LSS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尤其是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文将介绍LSS的发病特点、诊疗现状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LSS的发病特点和危害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的一组综合征。当伴有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时,可表现为下肢放射痛、感觉麻木和肌肉萎缩无力等。
LSS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源于脊椎的退行性变化或老化过程。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LSS的发病率亦呈逐渐上升态势。鉴于中国正经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LSS的影响范围亦在不断扩大;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年轻群体中LSS患者的数量也有所增长。综上所述,随着人均寿命的持续延长,LSS的发病率呈现扩张趋势。
LSS起病通常较为隐匿,其症状严重程度可从轻微渐至显著,在疾病初期,可能仅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细微的影响,且一般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在休息状态下,症状或许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可能导致患者对该病症不够重视。然而,若忽视其持续发展的势头,当脊椎结构发生改变时,治疗难度将显著增加,为整体治疗过程带来极大挑战。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伤残或失能。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对该疾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LSS诊疗与挑战
关于LSS诊疗现状,考虑到该疾病的高发病率,而大多数患者表现出较轻的症状,所以,在治疗上广泛使用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通常仅对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这类药物仅仅能够减轻神经周围炎症反应,从而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外,患者经常出现椎间盘周围的肌肉痉挛,这会导致局部感觉僵硬和紧张。为减轻这些症状,通常使用理疗或按摩推拿等治疗方法。然而,在症状加剧的情况下,例如神经受压严重影响行走能力时,患者则需要考虑是否采取手术治疗。
LSS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北美脊柱外科协会(NASS)制定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建议将保守治疗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当保守治疗疗效未达到预期时,方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涵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非侵入性硬膜外注射治疗等方法。
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宜的治疗策略。刻板的“开药-理疗-手术”模式并不适宜所有患者,医生需精心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炎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此类药物能对LSS患者产生暂时性的腰痛缓解效果。尽管如此,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并不被推荐。针对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肌肉松弛剂的联合治疗方案,这能有效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目前,药物治疗LSS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尚处于缺乏状态。
利马前列素的获批是LSS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基于此,数年前启动了对利马前列素——一种PGE1衍生物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该药物可通过口服途径发挥作用,扩张末梢血管,进而增加血流量并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提升其临床适应性。
利马前列素的临床疗效已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的一致认可和推荐,如北美脊柱外科协会(NASS)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日本骨科协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日本疼痛学会的《疼痛治疗指南》,以及我国《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专家共识》。
评价利马前列素片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全国有15家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结果显示,利马前列素片治疗8周以上,患者在生活质量、疼痛程度以及行走距离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此项研究成果标志着LSS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鉴于LSS患者因行走距离受限而遭受严重影响,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心理造成压力,该药物的针对性改善作用,结合理疗和功能锻炼,有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并减缓疾病进展。利马前列素片或将成为LSS治疗领域前所未有的特色药物。
专家简介
刘忠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AO Spine中国理事会第四任主席及亚太理事会理事,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及中华骨科杂志编委,2009-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