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成科研新宠,科学家如何演绎神话?
哪吒成科研新宠,科学家如何演绎神话?
2025年2月6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7.96亿元票房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国产动画的纪录,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叙事和商业化运营上的重大突破。
更令人惊喜的是,哪吒这一经典神话形象,不仅在银幕上大放异彩,更成为了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宠”。从环境科学到材料科学,从学术期刊到科研项目,哪吒元素频频出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哪吒”团队:海空一体的跨域突破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木兰楼一楼,有一间看似普通的实验室,这里便是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哪吒”的诞生地。20余位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从一个“打破不可能”的想法起步,历时8年实现了“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发出能“上天入海,飞潜合一”的“哪吒”系列航行器。
项目负责人吕晨昕回忆起团队初创时的情景:“当时,团队的首批成员博士生卢迪、熊程珂在开始做实验时,几乎每天都在‘炸机’。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每一个参数都需要自己不断摸索、调整,实验中的航行器一试飞就失控,潜入水中再也回不来是常事。”
面对重重困难,团队成员没有退缩。他们从冲浪运动中获得灵感,开发出“冲浪算法”,能够自主识别感知波浪,选择在波峰起飞。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3级海况下反复海空穿越,并在海试中率先突破了百米潜深。
2024年,这支年轻的团队带着他们的“哪吒”航行器,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从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冠军,创造了赛事的最高成绩纪录。
从银幕到期刊:哪吒元素的科研之旅
在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哪吒元素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例如,在《先进材料》和《先进能源材料》等知名期刊上,出现了《氮双结合碳键在二氧化碳与硝基苯电催化中的应用》和《蓝光激发的止血肽水凝胶用于胃肠道出血治疗》等研究,涵盖了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通过将自己的科学探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标志性文化符号为灵感,成功地将中国丰富的神话故事融入到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
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力量
哪吒元素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频频亮相,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崭露头角,他们的成果不仅数量上逐年增长,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
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符号,而是可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所展现的那样,哪吒这一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突破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而科技创新的成功,又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电影银幕到科研实验室,从艺术创作到科技创新,哪吒这一经典形象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这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突破,更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展现,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