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文建设五大要素,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人文建设五大要素,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体系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院人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医院人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念、素养、服务、环境和评估等多个维度。其中,理念是先导,素养是基础,服务是核心,环境是载体,评估是保障。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医院人文建设的完整框架。
理念引领: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观
医学人文理念的培养是医院人文建设的首要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指出,医生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洞察“人情”。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将医学人文理念贯穿始终,通过与患者的深入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生活状况等全方位信息,提供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通过探索人文叙事阅读新模式,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则针对白血病患儿,实施全病程人文干预,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康复,全程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素养提升:打造有温度的医疗团队
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行动方案》提出,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平行病历大赛、情景剧表演等,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社长袁钟强调,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文的艺术。医生需要用科学方法诊疗疾病,更要用仁心仁爱给患者以最大的关怀。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尹梅团队推出的医学人文慕课,短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十万次,反映出医务人员对人文知识的强烈需求。
服务实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人文服务是医院人文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感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新性地推出了“四位一体”人文关怀模式,通过医生、护士、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同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乳腺肿瘤病房开展人文照护管理模式,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等多维度服务,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则从医学人文的视角构建诊疗全程一体化五心服务示范病房,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环境营造:打造有温度的就医空间
医院环境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它既包括物理环境的优化,也包括文化氛围的营造。深圳市在推进人文医院建设中,注重打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例如,常州市儿童医院从“一米视角”出发,打造儿童友好型医院,通过色彩斑斓的墙面、趣味横生的玩具、温馨舒适的休息区等设计,消除儿童对医院的恐惧感。北京小汤山医院则通过开展病房暖心“微”服务,让患者在细节中感受关怀。
评估体系:确保人文建设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医院人文建设的重要保障。它可以帮助医院及时了解人文建设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服务。深圳市率先成立全国首家医学人文质控中心,发布医学人文建设十大目标,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同时,医院还应建立患者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作为改进服务的重要参考,确保人文建设始终围绕患者需求展开。
政策支持:为人文建设提供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医院人文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圳市推出的“品质医疗、人文医院”理念,以及创新推出的“先治疗、后缴费——信用就医”等便民举措,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此外,深圳市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医学人文质控中心,发布了医学人文建设十大目标,推动人文标杆医院建设。这些政策创新不仅优化了医疗服务,也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医院人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确立强有力的人文理念、培养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文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以及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文绩效评估,我们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充满温度的医疗服务体系,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