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硚图荐书| 翡翠王“卅二万种”去哪了?玉石的秘境世界,等你来探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硚图荐书| 翡翠王“卅二万种”去哪了?玉石的秘境世界,等你来探索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9854731_121124762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1955年某天,北京城早有盛名的玉雕艺人王树森被人请去鉴定玉石。

邀约人素不相识,辗转托人找到他。他被带到东单北大街遂安伯胡同一个小院里。

眼前的石头让他极为吃惊,这是一块高翠原石,足有五六百斤重。三面已切割,从切割面看,材质细密、晶莹灵透、翠色浓艳,而且呈丝絮状,分布均匀,种水都属上乘。

他从未见过如此大块、同时质地如此优良的翡翠原石。

他怀疑这是被传失踪的“卅二万种”,但身份神秘的邀约人闭口不言。

惊鸿一瞥后,长达25年,王树森再未听到关于这块玉石的丝毫音信。

但故事并未结束,实际上关于它的剧情,前后横跨70余年。

其中情节千回百折,波澜起伏、高潮迭出、蔚为壮观,远远超出王树森的想象。

这个传奇的典故出自长篇纪实文学《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作者是当代作家、玉文化学者白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秘境世界。

“卅二万种”去了哪?

王树森念叨的“卅二万种”是什么?

王树森年少学艺时,曾路过一家玉器作坊,瞥见一件块头不小的玉料质地出色,连连赞叹。

正在加工的工匠说,这不过是一块大料上切下来的边角,大料上还标有“卅二万种”几个字,不知何意。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后,王树森参加文化部召集的老艺人座谈会。会上,有位云南老艺人提到了“卅二万种”。

他说,这块体积巨大的玉料是从云南运到上海,要价过高难以出手,后来贷款抵给洋行。上海解放时,石头被国家没收,之后不知所踪。

多年前见到的那块边角,是不是属于“卅二万种”?“卅二万种”现在何处?王树森心中一团迷雾。

1955年,当他在小院见到巨大玉料,忍不住反复查看石料每一处,都未发现“卅二万种”的标记,连磨掉的痕迹都没有。

岁月匆匆,垂垂老矣,王树森打听了几十年都没有“卅二万种”的消息,这块玉成了老人的心病。

1980年初夏,北京市人大开会,身为代表的王树森特地发言,呼吁国家介入寻到这块玉,由他们玉匠雕成国宝献给国家。

《北京日报》报道了此事,没几天一位不速之客来到北京市玉器厂。

王树森认出来客就是55年的邀约人,并惊喜得知:“卅二万种”不止一块,而是4块。

原来,1949年5月在上海吴淞口,国民党残兵和权贵落荒而逃,丢弃下大量物质和装备。

其中,有3个木箱和一只帆布袋子,被登记后运进军管会的仓库里。

1955年,仓库盘库,有人认出这是名贵翡翠,其中一块石料上标有“卅二万种”。

事情逐级上报到国务院,惊动了周总理。

总理立即批示将翡翠转运北京。

上海派员秘密武装押运翡翠进京,解放军干部翟维礼受命带队接收,将其转入戒备森严的军需品仓库,安排专库专职保密看守。

总理办公室又来电,要求找人鉴定,这才有了翟邀约王看料掌眼那一幕。

文革初期,红卫兵四处抄家,翟维礼他们日夜为翡翠安全担忧。

某天,翟维礼所在单位突然接到了总理办公室电话,总理指示要更加安全可靠地保管翡翠。

经过秘密的研究侦察和请示,一群人再次将翡翠秘密武装押运到河南一处隐蔽的山洞中。

原以为这样安排万无一失,没想到几年后,山洞看守人员连续发现附近山头出现行迹可疑人员。

难道藏玉的事走漏了风声?

种种迹象表明,此地也非绝对安全。

当时已是文革后期,北京状况好转许多。

经过请示和总理同意,翡翠又重新押运回京,存回了军需品仓库。

“卅二万种”安抵北京,周总理与世长辞。

1980年,翟维礼也快临近退休,一直犯愁保管的玉石如何处理,找谁汇报,还好看到了寻玉的报道。

“卅二万种”的出处和结局

“卅二万种”从何而来?

作家白描查阅了不少资料,走访了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零距离接触过“卅二万种”的四块玉料,逐渐得出判断:它们都属于传说中的“振坤玉”

1910年,出自腾冲的旅缅商人王振坤在猛拱老厂挖到一个巨大玉石,状若芋头,足有一两千斤。它在当地被剖成五大块,水色绝佳。

他从其中一块上切下一角,制成若干对手镯卖出,用以缴税。其余毛石运往上海,打算直接销售。

当时一辆小汽车约值1000银圆,而王振坤开价100万两白银,约等同133万银圆。

没人出得起这个价格,玉石后来暂被抵押给商号,抵银为20万两。不知何故,王振坤一直没去赎玉。

史料记载到此戛然而止,无人再知“振坤玉”此后的明确踪迹。

作者之所以认为“卅二万种”出自“振坤玉”,原因有六。

一是著名的名玉,上千斤的只有振坤玉;

二是其它名玉都有下落,只有“振坤玉”到了上海后失踪了;

三是传说“振坤玉”像芋头,四块玉料合拢后,发现是由一块原石破解,状若大土豆;

四是合拢四块大料后,发现有一较大缺口,会不会就是王树森早年在店里见到的边角?

五是北京颐和园有解放后接收的6块翡翠插屏,经专业考证,原料取自“卅二万种”。很可能王树森见到的边角,就是用来制作这些的。

六是史料记载中的“振坤玉”玉质特点,和“卅二万种”高度一致。

故事回到当年,“卅二万种”重现神州,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面对这四块稀世翡翠,人民自然会先想到周总理。

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为什么要倾心秘密保护“卅二万种”?

毫无疑问,这里边肯定有总理的良苦用心。

虽然总理从未说过用意,但人们从周恩来一生的追求和精神底蕴上分析,得出共识:

一旦时机成熟,周恩来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世上难得的巨型翡翠玉石,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世国宝,让华夏古老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现光芒,辉耀于世。

经过层层研究请示,最后国务院万里、张劲夫等几位副总理签署同意,指示轻工业部牵头负责,将国宝翡翠设计制作成大型工艺美术珍品。

北京玉器厂组织能工巧匠,从1982年起,历经8年艰苦努力,制作出《岱岳奇观》《含香聚瑞》《群芳览胜》《四海腾欢》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被认定为国宝,永久珍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图片来源: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遗憾的是,领衔制作四大国宝的灵魂人物王树森,因病去世于国宝完成之际的1989年,未能参加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嘉奖大会。

辗转探秘制假窝点

玉器造假仿制,自古有之。

比如从古至今,中国民间都痴迷追求古玉器。有市场,就会有弄虚作假。

古玉仿制,就有摹古、伪古、臆古之分。

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实物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料制作的仿古玉器。

伪古玉器,是为牟取高利而制造的赝品,一般按照古器的造型、图案甚至图片,刻意模仿,以假充真,鱼目混珠。

臆古是一种更等而下之的作伪,只是根据脆想,闭门造车,七拼八凑地制作出亘古未有的伪玉器。

除此之外,还有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不少都已器型残缺,有人便对这类玉器进行改作,或按照原来器物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

有些古玉,尚未成型或器型不整、雕琢不精,有人便重新加工,如将新发现的古玉做成古器,将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

这其中产生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到了现代,有了化学技术,更是“登峰造极”。

作者就深入探访过安徽蚌埠的仿古玉器作坊。

他还从多年前,就多方查访制作翡翠B货、C货的源头,一直没有头绪。

直到他寻访的第五个年头,才遇上业内人士,愿意充当内线,带他去翡翠造假基地一窥究竟。

不过,内线事先要求,不得暴露他的身份,不得透露具体地点,不得公开造假者的姓氏名号。

在内线安排下,作者来到南方G省SS村,造访一位造假高手陈老板。

据内线介绍,20世纪80年代,某地一家玉器作坊从香港请来一位专做B、C货的师傅,此人是香港师傅的第一批徒弟。

此人学成后,给人打了几年工,后来单干,在这行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SS村像他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多年来,翡翠造假已经成了这个村的支柱产业。

作者在陈老板的地下室,看到了酸碱处理室、案头进行着色处理的工人们以及烘箱、高压釜,看到了翡翠造假的全流程。

作者还听闻了陈老板的“高论”,中心意思是:

做B、C货,原料都是翡翠。通过技术处理,把难看的变好看,把差的变成好的,价廉物美谁都买得起,为何不能存在呢?

B、C货虽然染色,但经过清水反复冲洗,又用碱中和了酸,对人体已无什么伤害。

陈老板认真地强调,B、C货加工,是一项变废为宝的事业,能发展经济,利国利民,为何不能鼓励发展?

作者瞠目结舌,认为陈老板是在为自己寻找维持道德平衡的支点。长期投身人人喊打的地下造假行业,他必须为自己找到从业的理由,以作心理的支撑。

当然,也不排除他就是真的这么看、这么想,事物有别,人心各殊,立场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眼光就会不一样。

《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分为上部白玉记、下部翡翠传,分别主要写的是新疆白玉和缅甸翡翠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及器物等等,《翡翠传》发表当年即登上 “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荣获“2015年人民文学奖”

合集《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出版后,获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

说当今玉市是秘境,是因为普通人摸不到门径,不知深浅,即使稍微入了门,也会如同进了迷宫,难以探个究竟;

还因为它山叠峰障、云遮雾绕,很多秘密瞒着外人,甚至有时厂家商家会故意渲染出神秘色彩;

还因为它里边有很多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事情,宛如猜谜,颇费思量,也难以得出确切结论。

作者历时十年创作完成该书,他在书中揭秘了玉石产业链上下游的种种真相和隐秘,述说了许多与玉器相关的奇闻轶事,特地描写了玉器行业诸色人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像上文中讲到的两个故事,限于篇幅,情节做了大幅度删减,更多精彩细节还在书中。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纪实书籍,揭开了神秘的玉器行业的面纱。

有时间听听这本书,探一探玉石的秘境世界。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添加授权可联系kefu@xinyulib.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