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60年坚守,助精神病患者重获新生
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60年坚守,助精神病患者重获新生
在香港屯门的一家便利店内,一位名叫阿茵的年轻女孩正熟练地整理货架。她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与顾客热情地打着招呼。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她还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如今,她不仅能够独立工作,还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个转变,离不开一个名叫"新生精神康复会"的慈善机构。
从互助到专业:60年的康复之路
1959年,时任荔枝角医院院长的刘曼华医生,与一群热心人士共同创立了"新生精神康复会"(简称"新生会")。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互助组织,如今已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精神病人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每年帮助数千名精神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
创新服务:让康复者重获新生
"新生会"最引以为傲的是其创新的服务模式。以"新生农社"为例,这个位于屯门的农场不仅是香港目前唯一的农业式庇护工场,更是康复者们重获生活技能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康复者们可以学习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重建自信。
除了职业康复,"新生会"还提供全方位的住宿服务。从过渡性质的中途宿舍到长期护理院,为不同需求的康复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目前,"新生会"在全港运营着11间中途宿舍、4间自资宿舍和2间长期护理院,每年为数百名康复者提供住宿支持。
社区融合:重建生活圈
为了让康复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新生会"还积极发展社会企业项目。旗下的"新生便利店"、"新生鲜果店"等不仅为康复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成为社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些店铺里,顾客们常常能看到像阿茵一样,曾经的精神病患者如今以崭新的面貌重返工作岗位。
从被照顾到照顾他人:康复者的蜕变
在"新生会"的帮助下,许多康复者不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还开始反哺社会。例如,通过机构的志愿服务项目,一些康复者会参与社区清洁、探访老人等活动,用行动证明自己已经重新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展望未来:构建更完善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生会"仍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模式。例如,他们与岭南大学合作开展"起动·静养·身心灵"计划,通过身心灵健康课程帮助康复者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机构还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康复者争取更多就业机会。
在阿茵的故事背后,是无数像她一样的康复者在"新生精神康复会"的帮助下重获新生。这个成立于1959年的慈善机构,不仅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更为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务树立了标杆。正如其口号"以人为本、从心关顾,与时并进、追求卓越"所言,"新生会"正以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帮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重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