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手到B站:一个网络流行语的爆红之旅
从快手到B站:一个网络流行语的爆红之旅
“奥利给”这个网络流行语,最早出现在2019年的快手平台,由主播“双叶湖雷哥”在视频中喊出,作为开场口号,传递乐观精神。随后,另一位网红“朝阳冬泳怪鸽”通过魔性的表情和激昂的演讲风格,将“奥利给”与“干就完了”结合,使其成为面对困难时的励志象征。从短视频平台迅速扩展到全网,甚至被央视新闻联播引用,展现了其强大的影响力。
鬼畜文化的魔力
“奥利给”在B站鬼畜区的爆红,离不开鬼畜文化的独特魅力。鬼畜视频通过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素材配合BGM节奏,达到洗脑或喜感效果。这种形式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还容易引发模仿和二次创作热潮。
鬼畜视频的魔性特质与年轻人追求反叛、解构传统的心理相契合。同时,弹幕文化的发达为鬼畜视频增添了一层乐趣,精辟的评论点出了笑点,热情的氛围也带来“视频很搞笑”的心理暗示。这种互动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得鬼畜视频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
语言模因的传播机制
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奥利给”的爆红遵循了典型的模因传播规律。它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
同化阶段:最初在快手平台走红,随后被B站用户发现并搬运,通过鬼畜视频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迅速吸引了一批忠实观众。
记忆阶段:由于其简单易记、情绪感染力强,加上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逐渐突破游戏圈,开始进入网络各平台,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随着探讨的进一步深入,网络流行语会被大众赋予更加明确的定义,从而更多的被人们适用于生活中,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语想要得以流行,都必须反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对人们已经同化的语言模因不断刺激,才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该语言模因的记忆点。比如,网络缩写词“yyds”作为网络热门词汇,经常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介之中,用户在使用“yyds”时,不用顾及拼写与含义,只需短短的四个字母就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它反复出现在社交媒体中。其反复出现能够加深人们对该语言模因的记忆,促使人们对该词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
表达阶段:人们开始在各种场景中使用“奥利给”,从日常生活到网络交流,甚至在央视新闻中出现。这种跨场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其影响力。
传播阶段:以B站为主要阵地,通过鬼畜视频、弹幕互动等形式,迅速扩散到全网。其传播的载体也从最初的微博扩散到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朋友圈、抖音等,乃至于人们生活中的日常对话中,这属于模因复制的传播阶段。经历这四大阶段后,一个网络流行词才从一个潜在的模因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络语言模因,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复制与传播。
社会文化意义
“奥利给”现象背后反映了当代网络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去中心化传播:网络流行语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快速扩散。
青年亚文化崛起:以B站为代表的青年社区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年轻人通过创造和分享网络梗来构建身份认同。
解构与重构:鬼畜视频通过对素材的解剖、重复、再创作,达到颠覆经典、解构传统、传达价值的效果。这种反常规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年轻人对权威的调侃和对主流文化的解构。
情绪共鸣:“奥利给”所蕴含的正能量和励志意味,恰好迎合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压力时的自我激励需求。
“奥利给”在B站鬼畜区的爆红,不仅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是当代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它展现了网络时代语言传播的新特点,反映了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也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从一个简单的口头禅到全网流行的励志符号,“奥利给”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网络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