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垫资的那些坑,你踩过几个?
工程垫资的那些坑,你踩过几个?
在建筑行业,垫资施工就像是一场“赌局”:承包商先投入资金施工,等到工程完成后再由发包方支付工程款。这种模式虽然常见,但其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赌局”中都有哪些“坑”,以及如何避免踩坑。
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
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合同约定采用垫资施工方式,即先由建筑公司垫资施工,待工程达到一定进度后再由业主支付工程款。然而,工程进行到一半时,业主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支付工程款。建筑公司不仅拿不到工程款,还因为前期垫资导致资金链紧张,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
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却揭示了垫资施工中最核心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那么,除了资金回收风险,垫资施工还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呢?
垫资施工的“五大坑”
- 资金回收风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业主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者故意拖延支付,承包商就可能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
违约责任风险:由于资金紧张,承包商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工程,从而引发违约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垫资利息,但超过同类贷款利率或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部分,法院将不予支持。
优先受偿权风险:根据法律规定,垫资部分可能不享有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这意味着,如果业主破产,承包商可能无法优先获得垫资部分的偿付。
融资成本增加:为了筹集垫资资金,承包商可能需要通过贷款等方式融资,这将产生额外的利息和罚息。在国际工程中,如果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这部分额外成本可能无法完全转嫁给业主。
市场变化风险:建筑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都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在国际工程中,如果合同约定的暂估价格低于实际价格,而承包商又未能及时调整支付基准,就可能面临“负现金流”或“垫资”风险。
如何避免踩坑?
审查发包方资信: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对发包方的资信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了解其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信息。
优化合同条款:
- 明确约定垫资利息及相关计算方式。
- 设定合理的支付节点和保障措施,降低回款风险。
- 尽量避免“开口合同”,即没有明确总价的合同。
推行过程结算:按工程进度分阶段结算,减少竣工后集中收款的压力。在国际工程中,要特别注意里程碑支付节点的核查,确保支付基准是实际价格而非暂估价格。
多元化风险管理:
- 考虑购买工程保险,分散风险。
- 加强数字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市场变化。
重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定期对账,确保各方对设备和材料的成本无异议。如果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重大变化,要及时签订补充协议。
垫资施工虽然在建筑行业很常见,但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通过上述案例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垫资施工就像是一场“赌局”,而这场“赌局”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建筑企业在承接垫资项目时一定要谨慎,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切不可盲目乐观,以免陷入资金困境,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