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丹顶鹤放飞助力湿地生态恢复
江苏盐城:丹顶鹤放飞助力湿地生态恢复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之一,每年11月至来年3月,都会有400到600只野生丹顶鹤选择到这里越冬。今年,随着降温天气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丹顶鹤飞抵保护区,目前数量已超过100只。
在保护区的生态眼观鸟平台上,游客可以远眺保护区的核心区。这片面积达2.3万多公顷的沿海滩涂,是候鸟们的专属领地。核心区保留着纯野生的自然环境,不允许游客进入,以确保鸟类不受干扰。
为了帮助人工繁育的丹顶鹤适应野外环境,保护区每年都会进行野化放归活动。今年,20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经过严格的训练后被成功放飞。这些丹顶鹤需要在野外适应一段时间,最终将与野生丹顶鹤合群。
保护区还有一对特别的丹顶鹤夫妇——雄性丹顶鹤“蛋蛋”和它的伴侣。蛋蛋因右翅受伤而失去了长途飞行的能力,但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救助下,它不仅恢复了健康,还在野外找到了伴侣。这对夫妇在保护区繁衍生息,去年还孵化出了2只小鹤,展现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近年来,盐城市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2024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从49.4%提升至50.9%,排名全省第三。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盐城实施的一系列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
在沿海滩涂湿地的修复方面,大丰区实施了4946亩退渔还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破圩引水、人工抽水等措施恢复自然风貌。内陆湖荡湿地的修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建湖县九龙口湿地公园开展了河道疏浚、芦苇轮割、水生植物种植等修复工程,恢复湿地原貌。此外,建湖县还修复了1335亩河流湿地。
湿地监测与科普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盐城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盐城市通过开展鸟类、环境、地质地貌、生态修复监测,不断完善全市湿地监测体系。在鸟类监测中,发现了欧亚旋木雀这一江苏省新鸟种记录,同时还发现了栗耳短脚鹎、小黑背银鸥和凤头鹰等盐城市新鸟种记录。
黄海湿地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共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120余场,参与人数超1500人。此外,博物馆还组织了2次世遗进校园活动,全市共有25所学校组织近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湿地教育,持续增强社会公众对湿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盐城湿地的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不仅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还发现了多个新鸟种记录。这片湿地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迁飞经过,上百万只在此越冬,进一步证明了盐城黄海湿地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