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丽华团队如何打造这场“无障碍”春晚?
邰丽华团队如何打造这场“无障碍”春晚?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次温暖人心的创新。在除夕之夜,邰丽华带领的13名听障演员和4名手语翻译,用4个半小时的坚守,为全国2780万听障人士和1700万视障人士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邰丽华团队:用艺术传递温暖
邰丽华团队此次的任务堪称艰巨。他们不仅要将歌舞、戏曲、相声、小品等各类节目通过手语准确传达,更要让听障观众感受到节目的情感与氛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进行了大胆创新。
“春晚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然而我想用我的专业知识去改变这一现状。”项目统筹赵智晖说道。在导演于蕾的指导下,团队决定突破传统手语框的限制,将手语演绎空间放大,让听障观众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感受音乐的韵律与优美。
对于演员们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玉盘》为例,演员张甜甜需要在没有听觉的情况下精准捕捉歌曲节奏。她将意象与词意重组,通过视觉化的手语动作,让听障观众感受到歌曲的意境。为了确保表演的精准度,团队还专门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法,帮助演员们在身体感知音乐律动的同时,准确传达情感与节奏。
AR+AI:科技助力无障碍
此次春晚的无障碍转播,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AR虚拟技术让手语演员仿佛置身春晚演播大厅,为听障观众带来更直观、更沉浸的体验。AI语音技术则用于制作精准字幕,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在视障版转播中,团队特别邀请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口述影像专家撰稿,多位艺术家参与解说,力求声情并茂地将节目内容准确传达给视障观众。同时,节目组还采用了竖屏多画面包装,让观众可以同时看到春晚实况和手语翻译画面,提供了更丰富的观看选择。
观众体验:温暖与挑战并存
对于听障观众来说,这次春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有观众表示:“手语翻译们情感很磅礴,特别投入,面部表情很好地传达了歌曲的情感变化。这不仅仅是在翻译,其本身也是一种舞蹈。”
然而,创新总是伴随着挑战。有观众反馈,无障碍版本存在信号延迟问题,字幕时有时无,特别是在语言类节目中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口述影像的描述有时过于简单,无法帮助视障观众完全理解节目内容。
政策引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篇章
此次春晚的无障碍转播,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积极响应。该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求电视台配备同步字幕和手语节目。央视春晚的创新实践,不仅满足了法律要求,更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宝贵经验。
正如专家所言,“无障碍春晚”是一个风向标,有望产生连锁效应。它推动了相关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文化盛宴,一个都不能少。
未来展望:让“无障碍”成为常态
“无障碍春晚”的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文化活动发展的新方向。正如邰丽华所说:“希望能够传递出更多的温暖与幸福,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个特别的夜晚。”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文化活动融入无障碍理念,让艺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次春晚的无障碍转播,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次人文关怀的升华。它让我们相信,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能够打破感官的局限,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