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防疫新指南:从个人防护到科技创新
秋冬防疫新指南:从个人防护到科技创新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最新的防疫指南,为公众提供了全面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也推出了创新的流感气象风险预报系统,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的防护建议。各地也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秋冬防疫新指南:全面防护守护健康
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秋冬防疫指南指出,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可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指南建议公众采取以下措施:
- 防寒保暖:身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平时要注意自身的保暖,及时增添衣物。
- 适当锻炼: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可以进行呼吸操、扩胸运动、腹式呼吸、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力。
- 均衡饮食: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少吃生冷食品,不吃不洁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 多喝水:适当多喝温开水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细菌和病毒通过尿液和汗液等的排出。此外,也可以多吃清淡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玉米粥等,也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 勤开窗通风:经常开窗通风,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也可以减少细菌或者是病毒的滋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 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年幼的儿童或者抵抗力差的老人,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百日咳、肺炎疫苗等),增强自身对相关传染病的免疫力。
- 做好手卫生:正确洗手、勤洗手可以阻断许多传染病的传播,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以及咳嗽、打喷嚏后,要彻底清洁双手,且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
- 科学佩戴口罩: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高峰季,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区域,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密切接触。尽量不要前往空气流动不畅的密闭区域,如必须外出时要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并注意及时更换。
创新应用:流感气象风险预报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出了全国流感气象风险预报产品,该产品将流感气象风险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用户可以通过中国天气网查询流感气象风险预报,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流感气象风险预报是基于人体感知度变化研发的,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该模型还考虑了人们对长期居住地的气候适应性、天气变化的短期影响(低温寒潮)以及流感的滞后效应,从而建立人体感知度与流感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
专家指出,气象条件在流感高发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低温有利于病毒存活,低湿度影响呼吸道黏膜,天气变化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及时了解流感气象风险,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流感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体系升级: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各地正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的信息显示,目前,广东省、21个地市、122个县(市、区)疾控局均已挂牌成立,9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了公共卫生相关科室,所有地市均设立主动监测哨点,覆盖51种传染病。
此外,国家对疫苗免疫程序也进行了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将现行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
这些举措体现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持续努力,为有效应对各类传染病威胁提供了有力保障。
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种类虽然不少,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落实防护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同时,借助科技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传染病威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