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舞台到生活助手:宇树H1“福兮”机器人背后的科技突破
从春晚舞台到生活助手:宇树H1“福兮”机器人背后的科技突破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秧BOT》节目惊艳了全球观众。16个身着东北花袄的机器人“福兮”,与16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共同演绎了一场充满科技感的视觉盛宴。这些机器人不仅动作灵活,还能精准地与演员配合,仿佛也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
这些机器人来自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王兴兴在硕士期间就开发出了纯电驱动四足机器人XDog。经过几年的发展,宇树科技已经推出了多款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产品。
H1“福兮”是宇树科技的最新力作,身高180厘米,体重75公斤,拥有32个自由度。其最大亮点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M107关节电机,膝关节最大扭矩可达360N·m,确保了机器人在复杂动作中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同时,H1配备了LIVOX-MID360款3D激光雷达和Intel RealSense D435i深度相机,实现了360°全景深度感知,能够实时获取周围环境信息。
在《秧BOT》节目中,H1“福兮”展示了其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通过AI驱动的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能够“听懂”音乐节奏,实现与演员的完美同步。为了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宇树科技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
- 强化学习:通过大量舞蹈视频训练,使机器人学会模仿人类舞者的动作。
- 轨迹优化:优化动作路径,使机器人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更加流畅自然。
- 力矩补偿算法:在大幅度动作时保持平衡,防止倾覆。
- 零力矩点控制:确保机器人在单脚支撑时的稳定性。
- 欠驱动收敛算法:优化能量使用效率,延长表演时间。
然而,要实现如此复杂的舞蹈表演,仅仅依靠运动控制是不够的。H1“福兮”还需要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通过3D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包括舞台地形、演员位置等。这些数据被传输到机器人的“大脑”——高性能计算单元,进行快速处理和决策。
在多机器人协同方面,宇树科技采用了集群控制技术。通过优化算法,16个机器人能够实现高效避障和队形变换,确保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完成复杂的编舞。
尽管《秧BOT》的表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人形机器人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机器人在完成日常任务时仍显笨拙,如端水、穿衣等。这主要是因为机器人在稳定行走、环境感知和认知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达39.1亿元,同比增长85.7%。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在工业制造领域,优必选的Walker S机器人已在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有望替代部分人工操作。在服务领域,沙特NEOM新未来城已引入优必选的Walker X机器人提供智能化服务。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成熟,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普通家庭,成为生活助手。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3年底,优必选拥有全球授权专利超2100项,其中逾400项为海外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超过50%。达闼机器人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关节的自动化生产,最大设计年产能达100万台。
2025年春晚的《秧BOT》节目,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更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形机器人将很快从舞台走向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