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提醒:冬季如何判断冰面安全性?
应急管理部提醒:冬季如何判断冰面安全性?
近日,北京各大冰场因气温偏高延迟开放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北京市气象台预报,虽然下周将有明显降温,但目前大部分冰场仍未达到安全开放标准。什刹海冰场负责人表示,天然冰场的冰面厚度需达到15厘米以上,且气温需持续保持在-8℃到1℃之间,才能保证滑冰者人身安全。
这一情况提醒我们,冬季冰面活动存在诸多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应急管理部也于近期发布冬季冰面安全提醒,强调不要在未经验证的冰面上行走或玩耍,尤其是不要到水库、湖泊、河道滑冰,以防冰层破裂造成溺水。
那么,如何判断冰面是否安全呢?专家建议:
观察冰面厚度:冰面厚度需达到15厘米以上才适合进行冰上活动。在验冰时,需要选择不同位置进行测量,因为光照、水深等因素都会影响冰层厚度。
注意冰面特征:流动河道上的冰面存在2-3厘米的“真空层”,暗藏危险。如果冰面被积雪覆盖,无法判断冰面情况,则应避免在该区域活动。
气候条件:需要持续半月以上低温,使湖面冰层厚度至少达到15厘米以上。如果气温偏高或波动较大,即使表面结冰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不慎落入冰窟,应该如何自救?
保持冷静:落入冰窟时,要大声呼救并尽量让身体上浮,头部露出水面。
寻找厚冰区:观察四周,向冰层较厚、裂纹较少的地方移动。
正确脱困:接近冰边缘后,采用匍匐姿势减小压强,慢慢爬出冰窟。如果上半身距离冰面较远,可以让身体放松,双脚浮在水面上,双手微微用力,慢慢向冰面靠近。
安全撤离:脱险后避免立即站立,而是通过滚动方式远离冰窟窿。
除了冰面安全,冬季户外活动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雨天徒步安全:在高海拔地区如雨崩冰湖徒步时,需穿着防水衣物和专业徒步鞋,使用登山杖辅助平衡。同时要规划好行程,避开恶劣天气。
保暖与补给:携带高热量食物和充足水分,注意保暖,防止体力不支。在寒冷环境中,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环境保护:将垃圾带下山,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就餐,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防止食物中毒和肠胃疾病。
交通安全:驾车出行要提前检查车辆状况,确保刹车、轮胎、灯光等部件正常,更换雪地胎。在冰雪路面上保持安全车速,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
景区安全:游玩前了解景区安全游玩须知和安全区域范围,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或危险区域。
住宿安全:选择正规的住宿场所,注意取暖安全,使用电暖器、空调等取暖设备时,要注意用电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饮食安全: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就餐,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防止食物中毒和肠胃疾病。注意饮食均衡,在寒冷的环境中,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合理调整饮食习惯:尽量保持与平时相似的饮食习惯,以减少肠胃的负担。
防冻保暖:选择防风保暖性较好的衣物和轻巧保暖防滑鞋子,戴好手套和耳罩,尽量减少皮肤裸露。准备必要的防冻伤和其他常用药品,避免久站不动,勤用手掌摩擦面部和五官,防止冻伤。
冬季户外活动安全无小事,希望大家都能提高安全意识,选择正规场所进行冰上活动,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