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使用全攻略:从发明历史到正确用药
布洛芬使用全攻略:从发明历史到正确用药
布洛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止痛退烧药物,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从它的发明历史到使用方法,从药理作用到注意事项,本文将为你全面解析这个家庭药箱中的"常客"。
布洛芬的发明历程
布洛芬的发明可以追溯到英国化学家斯图尔特·亚当斯。亚当斯出身贫寒,16岁时辍学在一家小型药物公司打工。凭借对药物研发的痴迷,在博兹公司及英国皇家医药学会的奖学金资助下,他最终获得了药理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抗炎、镇痛、解热药物,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带来明显不良反应。亚当斯带领团队经过8年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药效是阿司匹林3倍的化合物——对异丁基苯异丙酸,并将其命名为布洛芬。
1961年,亚当斯在一次酒后头痛的经历中,首次尝试了布洛芬,发现其效果显著。1962年,博兹公司注册了布洛芬专利(Ibuprofen)。1969年,英国批准布洛芬为处方药。1983年,布洛芬作为非处方药上市,因其价格低廉、镇痛效果迅速而风靡全球,成为治疗女性痛经、牙痛、腰痛和关节疼痛的常用药物之一。
布洛芬的使用方法
布洛芬凭借其良好的耐受性和确切的疗效,衍生出多种剂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口服剂型、栓剂及外用剂型。
儿童用药:布洛芬混悬液或布洛芬颗粒是儿童用药的首选。这些剂型以液体或易溶于液体的形式存在,便于儿童吞咽;剂量较小,便于控制用药量;且味道较甜,有芳香,能减少儿童的抵触情绪。
成人用药:成人可选择胶囊或片剂等剂型。布洛芬片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适合退热;布洛芬缓释胶囊或缓释片则缓慢释放,起效慢但维持时间长,主要用于持续性疼痛的治疗。
栓剂:常用于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引起的发热及疼痛,通过直肠给药,将布洛芬栓塞入患儿肛门内,通过直肠黏膜吸收。
外用剂型:包括搽剂、乳膏剂、凝胶剂等,常用于缓解局部疼痛和关节炎症。使用前应清洁患处,然后按照疼痛部位大小,取适量的药品轻轻揉搓。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
布洛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镇痛:布洛芬进入体内后,会与特定的靶分子结合,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解热: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降,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增加,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抗炎:布洛芬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局部血管通透性和白细胞浸润,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使用注意事项
特定疾病禁用:某些疾病如登革热,服用布洛芬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需遵医嘱。
用药时长限制:布洛芬不宜长时间或大量使用,用于镇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咨询医生。
避免重复用药:不能同时服用其他有解热镇痛功能的药物,以免增加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慎用:过敏体质、患有消化道疾病等人群不适合使用布洛芬,因为布洛芬会影响胃黏膜分泌黏液,可能加重胃部不适。
总之,服用布洛芬时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才能保证药物使用安全,降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