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被误解的童年美味?
辣条:被误解的童年美味?
“麻辣王子”张玉东可能没想到,会因为“麻辣儿子”张子龙的一番“坦诚”发言,让自己的辣条事业再次登上热搜。这位60后的湖南人,用20年时间将一个小小的辣条品牌打造成年营收10亿元的行业巨头,却在2013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决定——砍掉3个亿营收的产品线。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背后藏着一个关于食品安全和品牌升级的故事。
一根辣条的诞生
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大规模洪水,平江县受灾严重,当地主要农作物大豆大幅减产。为了突破困境,三位师傅钟庆元、李猛能、邱平江,琢磨出了用小麦粉替换大豆原料,结合四川火锅的麻辣风味,研制出了“辣条”雏形。这种口感麻辣Q弹、售价低廉的小吃迅速风靡全国,尤其是在全国中小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辣条成了热销零食。
“垃圾食品”的标签
然而,随着辣条的普及,质疑声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家长眼里,辣条制作成本低,配料添加剂多,是“垃圾食品”,孩子们只能偷偷摸摸买来吃。就连张子龙都羞于对外说家里是生产辣条的。这种负面评价,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一场关乎未来的赌博
2013年,张玉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决定——砍掉3个亿营收的产品线。这个决定让公司年营收锐减至几千万,只能维持最基础的运营。员工数量从1200人减到300人,大量厂房空置,原材料堆积过期。从上游原料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到股东、员工,都在劝张玉东“回来”,甚至说他“在钢丝上跳舞”“在玩火”。
破旧立新的转折
张玉东的坚持终于带来了转机。通过重新定位品牌,做产品升级,打破市场偏见,重塑产业链格局,麻辣王子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2023年,麻辣王子仅靠一款辣条单品,创下年营收10亿的成绩。在麻辣味辣条细分赛道中,品牌占据类目第一的位置,市场占比达57.9%。
辣条的真相
那么,辣条到底是不是“垃圾食品”?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制作工艺和营养成分。
辣条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经过打粉、挤压膨化、拌料调味和包装四个步骤。采用非油炸工艺,使用天然香辛料调味。从原料到成品,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操作,确保了食品安全和口感均衡。
然而,辣条也存在高油高盐的问题。根据营养成分分析,辣条的热量相对较高,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总热量的摄入,导致热量过剩,最终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此外,辣条中还可能含有一些添加剂和防腐剂,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标准之争
最近,卫龙辣条因TBHQ在日本被召回的事件,引发了对辣条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TBHQ是一种油溶性抗氧化剂,能阻止或延迟食品中油脂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货架期,还具有良好的抗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但是,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TBHQ被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级别。
目前,TBHQ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里明确允许合法使用的抗氧化剂。但是,欧盟部分国家与日本,均要求食品中不得检出TBHQ。这种标准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不同态度。
结语
辣条虽不能成为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但在适量食用的情况下,或许并非完全无益。关键是要选择正规渠道,关注食品安全,理性消费。同时,我们也期待辣条行业能够不断提升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