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春节古诗词:愿得长如此年物候新,古人的年味有多美?
8首春节古诗词:愿得长如此年物候新,古人的年味有多美?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描绘了这个节日的喜庆与祥和。从唐朝到清朝,从皇宫到民间,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诗词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年味。
2025年的春节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让我们共同温习古诗词,感受古人在新年的美好状态。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朝时期,人们对上元佳节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除夕,但是在皇宫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享受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歌舞升平,那绽放的梅花,那点燃的烛火,那觥筹交错的酒杯,都在与旧岁告别,迎接新岁的到来。
《应诏赋得除夜 》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寒冬腊月随着除夕的翻篇也即将结束,一夜跨两年,我们在新年的第一天感受到了新春的快乐,虽然还没有感受到春风拂面,但是空气中的温暖气氛,却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万物已经在未雨绸缪,逐渐恢复了生机勃勃,那后园的梅花,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开放。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春节的来临,千家万户都张贴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幅幅对联都饱蘸着对春节的浓情和对新一年的期盼,人们纵笔挥毫,这一点一笔一撇一捺都浸染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这些音符里都跃动着唐诗宋词的韵律。
《双雁儿·除夕》
宋·杨无咎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在古代,人们之所以守岁,是为了提防一种叫岁的年兽,这种年兽会侵害百姓,经常在除夕之夜的零点出现,经过长期的斗争,人们发现这种年兽最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竹声,所以,人们为了抵御这种侵害人们的年兽,在除夕穿红衣、点灯笼、贴对联、燃放鞭炮,同时也会焚香祈祷。这也就是人们守岁习俗的由来,而守岁也是人们与过去一年告别的一种仪式。
《己酉新正》
元·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经历了一夜跨两年的除夕之夜,天地之间呈现了一派幸福祥和的画面,农历新年乙巳年已经开始了,而春天的气息也让我们重新开始了这不一样的山河。那沁人心脾的梅花和展现腰肢的柳树呀,都在变换不一样的容颜,松树和竹子虽然略显老态,但是依旧苍劲有力。新年之际,人们都在畅饮着幸福的屠苏酒,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年最美好的时刻。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古人在春节期间都会选择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拜会非常重要的人,诗人估计是身居高位,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送来拜年的请帖呢?正如老百姓常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迎春》
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你不必到东郊去迎春,那春天的暖意早已洋溢在千家万户中了。两句诗写春天悄无声息地走来,也含蓄地点出人们在春天里的欢快。春天是不用迎接的,你看那千家万户活跃、喧闹的场面,不正充满着浓重的春意吗?诗句单纯流畅,却充满了喜春之情。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除夕之夜,灯焰明亮,烛光摇曳,映射出红色的光影。在这寒冷的深夜,“我”也知道外面雪积已深。耄耋之年,“我”冒着积雪严寒,披衣而起,为的是要听新年第一声雄鸡鸣叫。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回家过年是每年不变的一个约定;亿万中国老百姓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奔赴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与亲人来一场一期一会的相逢。
冰天雪地,骏马飞驰,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奏响了激昂的序曲。
愿大家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将过去一年的不易与挫折抛诸脑后,待12点的钟声敲响,就共同举杯,一杯敬明天,一杯送过往,新的一年加油。